常用补虚药.doc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请仔细填写文档简介。如果是PDF扫描型文档则更应该简介,将增加至少百分之六十的访问量。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本类药物能够扶助正气,补益精微,根据“甘能补”的理论,故大多具有甘味。各类补虚药的药性和归经等性能,互有差异,其具体内容将分别在各节概述中介绍。 补虚药具有补虚作用,可以主治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具体地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与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和阴虚证。此外,有的补虚药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等及收涩功效,还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使用补虚药,首先应因证选药,必须根据气虚、阳虚、血虚与阴虚的证候不同,选择相应的对证药物。一般来说,气虚证主要选用补气药,阳虚证主要选用补阳药,血虚证主要选用补血药,阴虚证主要选用补阴药。其次,应考虑到人体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也常常相互影响,临床上单一的虚证并不多见。因此,需将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补虚药配伍使用。如气虚可发展为阳虚,阳虚者其气必虚,故补气药常与补阳药同用。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气虚生化无力,可致血虚;血为气之宅,血虚则气无所依,血虚亦可导致气虚,故补气药常与补血药同用。气属阳,津液属阴。气能生津,津能载气。气虚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津液大量亏耗,亦可导致气随津脱。热病不仅容易伤阴,而且壮火亦会食气,以致气阴两虚,故补气药亦常与补阴药同用。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亦属于阴的范畴;失血血虚可导致阴虚,阴津大量耗损又可导致津枯血燥,血虚与阴亏并呈之证颇为常见,故补血药常与补阴药同用。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由生,无阳则阴无由长,故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可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情况,以致最后形成阴阳两虚的证候,则需要滋阴药与补阳药同用。 补虚药除用于虚证以补虚扶弱外,还常常与其他多类药物配伍以扶正祛邪,或与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配伍应用以保护正气,预护其虚。 使用补虚药还应注意:一要防止不当补而误补。邪实而正不虚者,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补虚药是以补虚扶弱为主要作用的,其作用在于以其性之偏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不正当的依赖补虚药强身健体,可能破坏机体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二应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如不分气血,不别阴阳,不辨脏腑,不明寒热,盲目使用补虚药,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而且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如阴虚有热者误用温热的补阳药,会助热伤阴;阳虚有寒者误用寒凉的补阴药,会助寒伤阳。三是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仅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使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四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部分补虚药药性滋腻,不容易消化,过用或用于脾运不健者可能妨碍脾胃运化,应掌握好用药分寸,或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顾护脾胃,同时,补气还应辅以行气、或除湿、化痰,补血还应辅以行血。此外,补虚药如作汤剂,一般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便于保存、服用,并可增效的剂型。 根据补虚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的不同,本章又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虚药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扶正祛邪的作用。在物质代谢方面,补虚药对肝脏、脾脏和骨髓等器官组织的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或改善脂质代谢、降低高脂血症。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习记忆功能。并可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虚证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本类药还有延缓衰老、抗氧化、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促进造血功能、改善消化功能、抗应激及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 ? 第一节 补气药 ? 本类药物均具有补气的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补气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元气等,因此,补气药的主治有:脾气虚,症见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体倦神疲,面色萎黄,消瘦或一身虚浮,甚或脏器下垂,血失统摄等。肺气虚,症见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咳嗽无力,声音低怯,甚或喘促,体倦神疲,易出虚汗等。心气虚,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等。元气虽藏于肾,但元气依赖三焦可通达全身。周身脏腑器官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和推动,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之气的产生有赖元气的资助,故元气虚之轻者,常表现为某些脏气虚;元气虚极欲脱,可见气息短促,脉微欲绝。本节各药物分别兼有养阴、生津、养血等不同功效,还可用治阴虚津亏证或血虚证,尤宜于气阴(津)两伤或气血俱虚之证。 本类药的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其中,少数兼能清火、或燥湿者,可有苦味。能清火者,药性偏寒。大多数药能补益脾肺之气,主要归脾肺经。少数药兼能补心气者,可归心经。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各种气虚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独孤默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