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全集).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名老中医之路 (全集) 目 录 汪逢春 1 徐小圃先生治学二三事12 王静斋 24 孔伯华 38 先师蒲辅周的治学精神与医学成就49 回忆吴棹仙老师93 李斯炽教授治学纪要107 忆肖龙友先生115 曹炳章先生治学侧记152 袁鹤侪 160 一代名医一一施今墨171 万里云天万里路179 (邓中炎整理) 我的六十年岐黄之路185 闯出一条新路194 迂回曲折艰难困苦202 弥甘蔗境忆从前208 涉医征途回眸217 治学三部曲241 医海春秋 250 我是怎样学习中医的260 学到老学不了269 治医一生 281 医学生涯六十年292 我的学习方法和临证体会305 祖述宪章发扬光大319 精研潭思老而弥笃329 学无止境学无快捷方式341 从医回忆录351 学无止境锲而不舍357 满目青山夕照明371 中医学术应当发展提高382 我学习伤科的四个阶段393 医途回首五十年记40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探索肿瘤的治疗415 习医、临床回首录425 习医回忆 429 治学杂谈 446 梅花香自苦寒来465 我学习中的几点体会497 - I - 采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504 治学之道在于学「问」511 悬壶生涯六十年517 勤奋读书不断实践兼忆瞿文楼、韩一斋、汪逢春先生532 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549 学然后知不足555 - II - 汪逢春 【汪逢春小传】汪逢春(1884~1949),江苏苏州人,「北京四大 名医」之一。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一九三八年 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 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 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 《泊庐医案》等。 汪逢春,生于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五月 初五日) ,故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农历己丑年七月二十日) 。毕生 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一九三八年成立国 医职业公会,汪逢春被选为公会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药月刊》, 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创刊,先生亲自主持笔政,并为该刊撰文,以资号 召倡导。一九四二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 为中医中药界培养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 才实学的前辈,如瞿文楼,杨叔澄、赵树屏等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 医郭士魁、王鸿士等就是当时的学员。 汪逢春精究医学,博览群籍,虚怀深求,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 调辨证施治,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其名。《泊庐医案》一 书序云:「汪逢春先生诊疾论病,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 诚所谓法古而不泥于古者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者,夫子 则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处方治之,辄获神效。」他一生 - 1 - 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见有:《中医病理学》(1942 年,北京医学 讲习所铅印本) 《泊庐医案》(1941 年,谢子衡等学员手辑,华北国医 学院铅印本) 《今冬风湿症之我见,愿与诸同人商榷之》刊《北京医 药月刊》第二期(1939 .2) 《猩红热与痧疹之分辨》刊《北京医药月 刊》第四期(1939 .4) 《为本市小儿科专家谨陈刍言,希鉴纳之》刊 《北京医药月刊》第五期(1939 .5) 《泊庐医案》是门人弟子辑录的,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学术思想 和医疗经验。他去世后门人冯仰曾医师曾在 《中医杂志》一九五八年 八月号中介绍医案数则。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教授赵绍琴医师曾在他 所编着的《温病纵横》中洋为介绍其业师汪逢春治麻疹经验。「麻疹 初起,风热内蕴,肺先受邪,咳嗽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 LOVE 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