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初探——生态产业案例研究课题综合报告》.doc

《生态产业初探——生态产业案例研究课题综合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产业初探 ——生态产业案例研究课题综合报告 李周 一、引言 最近十多年来,旨在克服资源与环境危机的生态技术创新,已呈星星燎原之势。作为研究者,有责任深入实际,从剖析生态技术创新的原因入手,把蕴涵在其中的道理弄清楚,并在分析一个个具体的小道理的基础上发现大道理,或曰理论创新。我们所做的“生态产业案例剖析和有关经济政策研究”这项课题,就是试图从剖析生态产业案例入手,论证“如果继第一次农业革命之后崛起的是工业革命,那么当工业革命衰退之后,新兴起的很可能是生态产业革命”这个基本假说, 并探讨有利于发展生态产业的政策的尝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总是和特定的资源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并随着资源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地说,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相对水平的变化,会诱发出旨在以相对丰富的资源替代相对稀缺的资源的技术创新,进而改变增长的资源基础。例如,由廉价的石油价格诱发出来的石油农业,正随着石油相对价格的上升而逐渐失去竞争力,并诱发出了旨在替代石油农业的生态农业。也就是说,已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因资源稀缺性的动态变化而难以为继,是诱发技术创新进而增长方式变换的大背景。基于生态技术已经渗透到第一次产业(生态农业)、第二次产业(生态工业)和第三次产业(生态旅游业)中的现实,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了概括能力更强的生态产业概念。 按照我们的理解,生态产业作为一种已经出现的客观事物和可以实现的目标,在宏观上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初始阶段,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超过生态阈值;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减缓,收敛于零。这种变化可以用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污染总量和污染浓度等指标的下降率加以度量。其微观上的特征是采用生态技术,包括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技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通过能级(或物级)变换,实现低级能源(或资源)替代高级能源(或资源)的技术,以及通过延长转换链,提高能源(或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这一特征可以用收益与完全成本(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使用者成本)趋于边际平衡和收敛于持续最大产量等一系列指标加以考核。 具体地说,选择这一课题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资源与环境危机毕竟要靠行动来解决。作为研究者,要讲清资源与环境正面临危机的道理,更要肩负起寻找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和谐的途径,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摆脱资源和环境危机的责任。 第二,初露端倪的生态产业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从剖析生态产业案例入手并进行跟踪研究,是把握我国生态产业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进而弄清适宜中国国情的技术变革路线的正确途径。 第三,发展生态产业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中国的生态产业,尤其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业,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剖析生态产业案例,有可能提出有助于我国生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有力地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第四,生态经济理论创新的素材蕴涵在生态产业的实践中。以剖析现实中协调生态与经济关系的案例为基础,才有可能真正为生态经济理论体系增砖添瓦,才有可能跳出依靠已有的科学组合“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的思维定式,尝试进行“空想生态经济理论”到“科学生态经济理论”的跃迁。 二、资源耗竭与环境恶化:生态产业萌发的外在压力 产业革命以来,人造资本的积累率超过了任何时期,所积累的人造资本总量也大大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与此同时,自然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趋于恶化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有关经济活动会受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的哲学思辩早就出现了。例如,马尔萨斯(Malthus, 1798) 根据其掌握的某些史实和绝对稀缺等概念,归纳、演绎出了他的“人口论”。李嘉图(Ricardo, 1817) 以可用于生产的优等资源相对稀缺为依据,作出随着经济发展会把越来越差的资源纳入经济利用的范围的结论,穆勒(Mill, 1857)分析了静态经济下的增长极限。戴利(Daly, 1973)对这些历史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为当代人了解这些思想作出了贡献。 然而,对经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全面的反思,把环境危机凸显在世人面前,是始于本世纪中期的事情。其中,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的有生物学家卡尔逊夫人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梅多斯等人于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等。他们的分析框架基本相似,即在自然资源存量已经基本查清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的假定下,利用典型事例和简化的模型,如只包括人口、自然资源、工业资本、农业投资和环境污染几大因子的世界模型,得出人类发展已经面临困境,只有降低甚至停止经济增长进而减少资源消耗量,方能扭转这种趋势的结论。例如,梅多斯等人(Meadows etc.,1972)根据估计的资源存量数据预测铝的供应将在未来31年内消殆尽(2003年),世界黄金储备只能持续9年(必须在1981年停止黄金生产);并且认为不

文档评论(0)

14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