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应用基础研.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湖北省中医院 项目建议人: 王小琴 二00八年四月 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应用基础研究 一、面向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问题 (一)、立项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各种原发或继发病因导致的肾脏结构异常或肾功能下降,持续时间≥3个月者;表现为:肾脏病理异常,肾损害(尿液或血液成分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增高或下降。 目前对于慢性肾脏病尚无特效的药物疗法,大多呈不可逆进展,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90年代约4500亿,预期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将达到万余亿。这个增长的经费对于工业国家已成为严重的负担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却占透析人群的90%,表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得不到透析的防治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8%~9%,令人震惊。在提出先辨病后辨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疗慢性肾炎八法》、《治疗慢性肾炎合并尿毒症经验》慢性肾炎肾气肾阴虚、气阴两虚、肾阳虚肾气阴两虚早期以肾气阴两虚为主,晚期为肾阳虚衰针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用药规律证候变化);并对106个重要的名词术语概念进行了诠释规范。整理33位近代医家治疗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出版《当代中医肾脏病临床经验精粹》。通过文献研究,提炼出“外邪犯肾”的学术观点,补充了肾病病机理论,对于早期慢性肾脏病从肾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补肾生髓成肝”的假说并加以研究,发展了肝肾同源理论和肾藏精理论,对临床采用滋补肝肾防治慢性肾脏病及慢性肝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开展肾病冬治、冬病夏治取得成效,丰富了肾病治疗学内容。于2005年主编出版第一部专科理论专著《中医肾病学基础》,为慢性肾脏病的可持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针对“肾虚证”临床基础好的院内制剂、经方、古方开展基础及开发应用研究。采用中药“枯痔灵”复制慢性肾脏纤维化动物模型,为国内首创,于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肾康冲剂对慢性肾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滋肾养阴为主延缓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于1998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大黄素、川芎嗪对中分子物质所致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证实大黄、川芎的有效部位群对尿毒症脑病的作用机理,于2000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肾安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从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温补肾阳对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于2003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肾安颗粒阻缓肾硬化的作用机理”,2004年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排石冲剂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证实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兼滋肾养阴对尿路结石的效果,于2006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完成“肾康胶囊治疗慢性肾炎肾阴虚证” 的多中心临床试验,2004年完成“保肾片治疗慢性肾衰竭气阴两虚证”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滋肾养阴、益气养阴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减轻蛋白尿、血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2005年参与完成973项目中“慢性肾衰竭证候要素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证实“肾虚”是辩证的重要环节。 目前与“肾虚证”有关的在研项目中,“肾安颗粒的开发研究”、“肾康冲剂的研究”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基金、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攻关项目的资助,按新药标准进行研究。“‘补肾生髓成肝’关键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对左归丸促进小鼠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关键蛋白质进行研究,是肝肾同源理论的源头创新。“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运用肾藏象理论促进学科交叉研究。“肾气不固的分子基础及肾气丸的干预作用”、“六味地黄丸对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足细胞的影响”、“左、右归丸对肾阳虚证大鼠模型相关成体干细胞的影响”等研究,有望揭示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及肾气丸、左、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等千古名方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充实发展肾藏象学理论。 逐渐完善形成中医诊疗规范,1998年出版《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003年制定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草案应用于全科;2005年加以修订应用于全院,作为国家中管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期验收的内容通过验收,并成为国家中管局“内科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的一部分;2006年作为主要单位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草案并公开发表; 2007年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2007年制定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辨证细则及诊疗规范,作为中医药重点学科终期验收的内容通过验收。于2008年初主编出版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