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药性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 药 的 药 性 理 论 药 性 理 论 目的与要求 概 述 第一节 四 气 第二节 五 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 经 第五节 毒 性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概 述 1.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消除病因,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之为药物的偏性。 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 2.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 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二者是有区别的。 区别: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充分而正确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一条基本原则。 3.中药的性能与性状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第一节 四 气 1.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平应入性。) 2.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药性的确定: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暖肝散结、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四气的意义 (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指出药性寒热与治则的关系。 (2)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会加重病情。 (3)如果当用热药而用温药,或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反之,当用温药反用热药,或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热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6)“寒无犯寒”、“热无犯热”(《素问·六元正纪大

文档评论(0)

quji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