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1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点击考点: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由 、 、 、 、 和 5大要素组成。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考点1、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1、改造大气圈:生物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现在地球大气的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增加大气的湿度改变当地的气候。 2、改造水圈:生物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3、改造岩石圈:陆地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考点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影响有: ① ② 渔民失去生计,社会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洪水泛滥 (3)一个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其他区域。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出现 。 干旱 举例:秘鲁渔场的形成 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 、相互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联系 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B A 考点4、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A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B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气温 降水 植被 土壤 陆地自然带 气 候 不同区域 组合 代表性 带状分布 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5、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下不属于自然带成因的是 A.纬度位置 C.海拔高度 B.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自然带的标志是 A.气候 B.土壤 C.植被 D.地形 D C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 气 候 温带海 洋性气 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温带季 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 叶阔叶 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 草原带 赤道 北回归线 北极圈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相互关系 东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纬度)方向更替. 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太阳辐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水热状况从山麓向山顶变化 低纬和高纬地区表现明显 成因 分布 中纬地区表现 明显 由赤道向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优质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