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中西移情说的“长短”浅析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信息:曹婷 厦门大学2006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 祖籍山东枣庄 邮编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芙蓉六——113室 361000 联系电话邮箱:caotinghehe@163.com 中西移情说的“长短”浅析 摘 要 中国虽没有专门的移情说体系,但无论是意境意象还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等都在阐释了与西方相近的移情说。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移情说异同的概说,介绍其各有长短,论证移情说的新的发展可能,探索中西美学的结合点。立普斯的“移情说”偏重由我及物的一方面,谷鲁斯的“内摹仿说”偏重由物及我的一方面,而中国古典的意象是两者中和的物我同一,肯定了审美的认识作用,在感性的情感外也关注了理性,这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壮美与优美的区别。除了给我们一种更和谐和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中国的移情说不同于西方的分析,更关注具体作品和感悟的综合。同时,西方的研究更多体现了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而美学建设采取“哲学-心理学”的方法已是题中之意。这些都使得移情说有很大的融合发展空间。也启发我们通过这种比较寻求其他美学问题的解决之路。 关键词: 中西移情说(移情说 内摹仿说 物我交融说) 求同存异 拿来主义 绪 论 人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必然存在着审美活动,学习文艺美学就不可回避审美问题,因为,所以审美活动以及美感必然是美学的中心问题。而移情说由于对审美对象审美心理审美经验的分析,关涉了创作到欣赏的整个过程。加之它与哲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自然成为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在在德文中的原文为“Einffühlung”,意思是”把情感渗进里面去”。最初采用这个词的是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立普斯则则更有对移情说的卓越贡献。而用“移情说”概括中国的相关理论是在朱光潜引入西方理论之后,本文为方便论证中西的结合点和采用此种名称。本文是笔者接触西方立普斯等人的移情说理论以及中国古代意象等文论后,认同朱光潜先生的关于移情说的介绍,接受一些与此相关的文艺理论论文。希以此文来汇报阅读后对中西移情说的掌握,试图说明中西移情说的各有长短,提出自己对移情理论发展的浅见。 一、中西移情说的物我关系 狄尔泰说只有“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精神才能了解精神。”正如中国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古今中外有很多与移情相关的语句,立足与分析中西的异同,分析出相互借鉴的地方,这里从不同的三种物我关系入手。 (一)立普斯的“移情说” 劳伯特·费肖尔的认为移情就是“把情感渗进里面去”“我就缩小自己把自己的轮廓缩小到能装进花里去”。立普斯基本继承这些说法。他主要从心理学观点,基于同情的观点,认为美感的产生就是通过“移情”的以己度物,使物体亲近我们带来“审美的喜悦”。 立普斯从三方面界定了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不过这三方面又不能割裂开来而要综合在一起来看。第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存在或实体而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因此它不是和主体对立的对象。其次,审美的主体不是日常的“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里一般知觉中对象在主体心中产生一个印象或观念那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就生活在对象里,对象就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因此,对象的形式就表现了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一个美的事物形式就是一种精神内容的象征。① 立普斯看到了对象所显出的生命和力量是和它的形式分不开的,二者统一才是意象。他还认识到审美主体是日常与观照中的自我的辩证性。第三,他很客观的论辩了人的情感在审美中的主导作用的发生。 但虽然他也提到“客观的自我”,但却忽视了还有“客观的对象”,认为美感的起因不在对象而在对象所引起的主观情感,而缺少了理性的客观,过于主观。而且其《空间美学》等著作也很少用具体的文学作品做分析,他的文字是德国式的抽象客观艰涩。 (二)谷鲁斯的“内摹仿说” 谷鲁斯基于艺术与游戏本质相通的认识,认为在审美活动中这种自由的活动表现于内摹仿。谷鲁斯把游戏和摹仿都看作本能,而且认为在一般审美活动中游戏和摹仿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凡是知觉都要以摹仿为基础,例如看见圆形物体时,眼睛就摹仿它作一个圆形的运动,看见旁人发笑,自己也随之发笑。不过审美的摹仿虽建立在知觉的摹仿的基础上,却有它的特点。一般知觉的摹仿大半外现于筋肉动作,审美的辜仿大半内在而不外现,只是一种“内摹仿”(Innere?Nachahmung)。谷鲁斯则认为,“单是过去经验的回声决不造成我所了解的内摹仿的游戏”,因为它不能解释”审美性的同情所具有的那种温热亲切的感受和逐渐加强的力量”,这种运动感觉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呢?谷鲁斯说它包含“动作和姿势的感觉(特别是平衡的感觉),轻微的筋肉兴奋以及视觉器官和呼吸器官的运动”。② 同样也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谷鲁斯

文档评论(0)

sxym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