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后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沿袭与创新.docVIP

改革之后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沿袭与创新.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革之后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沿袭与创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包干到户”激活农村改革 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村,发轫于“双包到户”。因此回顾与总结30年的改革,不能不从“双包到户”(即“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开始。 这两个“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农业的生产过程承包到了农户,不同之处则在于农户承包的内容。一字之差,使两者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所谓包产到户,即将集体的土地承包到户,农户将农产品如数上缴给集体组织,再根据产量获得报酬。不难看出,包产到户比以往的统一劳动、评工计分更能体现按劳付酬的原则,但没有改变集体组织仍作为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营主体地位。包产到户的学名是“集体土地承包到户后实行联系产量计付报酬的生产责任制”,简称“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干到户则不同,用农民的话讲,包干到户就是土地承包到户、生产的农产品实行“缴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因此,在包干到户中,集体组织不再承担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职能。于是,农户就成了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 如果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以包产到户为限,那么人民公社的体制也许还会延续很多年。所幸的是,农村真正实行包产到户的时间并不长,相当多的地区实际上还未及实行包产到户,便实行了包干到户。当时对它们的异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包产到户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责任制,而包干到户则不是。邓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对农村政策问题作了重要谈话,对“双包到户”都充分肯定。因此,在农民执着地选择比包产到户更简单明了的“包干到户”时,未遇到太大阻力。 包干到户不仅仅在操作上比包产到户更为简单明了,而且,它促成了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包干到户使承包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生产队退出农业生产的直接经营,人民公社体制也随之被废除。第二,在承包农户成为独立经营主体之后,农户在满足生活消费之后逐步积累起自有的生产性资产;农村的改革也就从最初定义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到农村财产关系变革。第三,农村劳动力不再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由此获得了自由。 于是,一场涉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深刻变革的活剧就开始有声有色地在农村上演。在农产品供给迅速增加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户和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外出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流如潮起云涌。这就是包干到户激发农村微观经营主体活力后所形成的生动局面。 村民委员会复归政社合一 但是,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对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继续创新却陷入了徘徊的局面。 我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小,适应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这种状况只有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才能逐步改变。这个问题在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时就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村“一般应设置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同村民委员会分立,也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同时明确规定,“农民还可以不受地区限制,自愿参加或组成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此后的演进却是,村民委员会逐步取代了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又成为乡镇政府直接领导的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 村委会在演进过程中全盘继承了原农村生产大队对集体资产的掌控权,掌握了诸如耕地承包和调整、宅基地审批、耕地以外集体资产的发包以及税费改革前确定向村民提留、摊派的数额等权力。于是,重新形成了村民对村委会(过去是社员对生产队或大队)在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这不仅抑制了农民自愿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机会和条件,也抑制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创新。 村民委员会向政社合一的性质复归,这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缺乏财政支持的条件下具有必然性。农村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交通等公共事业在当时的性质是“民办公助”,即农村的事情主要由农民办,财政只能给予适当补助。有学者研究分析认为:1990年到1997年,我国农村公共品制度内供给仅占总供给量的20%左右。因此,改革后的农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仍长期缺乏财政的必要支持。这是导致其体制复归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这方面的情况开始有所改观,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的支出有明显增加。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财政实力的增强。全国的财政收入,在农村开始改革的1978年为1132亿元,撤社建乡的1984年为1643亿元,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2000年为13395亿元,农业税被取消的2006年为38760亿元,而在全国农村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2007年则达到了51304亿元。 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和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力度的加大,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正趋成熟。要下决心把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纳入财政预算,使村委会加快向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