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宗师》的哲学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大宗师》的哲学思想.doc

论《大宗师》的哲学思想 摘 要: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一脉相承,《大宗师》就是庄子专门阐述“道”及得道者的哲学论文。本文通过解读内篇《大宗师》,来体悟万物之宗的“道”,追求“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入道境界,感受庄子“等生死”的旷达与幽默。 关键词:大宗师 道 相忘于江湖 等生死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中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是《大宗师》《齐物论》《逍遥游》等。庄子的作品想象奇特,语言瑰丽,文章汪洋恣肆,思想渊博深厚,有如墨山水画,飘逸洒脱,更如香醇的浓茶,值得细细品味和解读。纵观庄子哲学思想,里面充满了畅快淋漓的批判,潇洒达观的处世之方,顺其自然的和谐之道,使人赞叹和向往。本文通过解读内篇《大宗师》,来体悟万物之宗的“道”,追求“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入道境界,感受庄子“等死生”的旷达与幽默。 一、万物之宗的“道” 其一,道之无所待。本篇首段分天分人,正由知天知人谈及知之盛,忽地反弹琵琶,跳出一句“虽然,有患”,惊醒梦中人。“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知的获取必须“有所待”,无论大知小知,知天知人,都会有不能把握的一面。那么进一步推理“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更深入地提问“何谓真人”“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这也若此”由此引出了万物之宗——道。所以“道”必然没有“知”的缺陷,它必然是无所待。它的存在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是作为“存在”根据的纯存在,因此它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种纯存在即是老子所讲的“无”。也正是由于道的“无所待”使它成为宇宙的本源,万事万物的主宰,人类的大宗师。 其二,道之化身——真人。本篇引出真正的体道者、大道的化身真人以后,就用排比的句法,历数真人的形象、特征和所达到的境界。从“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到“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就看到一位不问世事,一切顺其自然,逍遥自在的世外高人。他把一切都看的很淡,不会被任何事所牵绊,因为他体悟到了万物之宗的道,把握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了。什么是是非非、生生死死,全部都“道通为一”,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区别,所以他不会为任何事情而左右,不会被任何情感而羁绊,无忧无虑地神游于天地之间。当真人处于混同境界时,则与天道自然同游;当他混迹于芸芸众生之中时,则与世人为同类。这正是体现了庄子“天与人不相胜”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其三,道之不可受。在庄子看来,“道”不可道,可道而非常道。本篇通过南伯子葵与得道者女偊的对话,说明了道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南伯子葵还是局限于求知的阶段,以为女偊可以把道像知识一样传授给自己,即使女偊告诉他得道的过程,要“外天下”把天下都置之脑后,再“外物”把人事置之度外,进而“外生死”不在乎生死,把心灵从凡尘世事中解脱出来,平静淡定没有任何杂念,真正的大彻大悟时,也就做到了“朝彻”而后就能洞见到独立而不改的道,这样也就能进入不死不生的永恒境地,也就是庄子所谓的“撄宁”,但是他还是对女偊步步逼问。最后女偊无计可施,只好用“副墨之子”、“络诵之孙”来敷衍他,诣在说明道不可道,闻无可闻。其实道只能是靠自己的体悟,而不能被任何人一字一句地传授的。庄子又通过颜回与仲尼的对话说明了悟道的过程,颜回一直从忘仁义、忘礼仪,最后达到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心与道冥的境界。 二、“相忘于江湖”的入道境界 《大宗师》中有一条成语极为著名:相濡以沫。它是用来赞美在危难关头仍然不离不弃的患难之交。但庄子当时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更加赞赏“相忘于江湖”的入道境界。与其等到成为涸泽之鱼,不如平时自由自在地各自生活,逍遥快活,两两相忘。“相忘”庄子是让我们放下各种情感,不要被情感所羁绊,要学会逍遥乐观豁达,不要自寻烦恼。“江湖”象征着本真的生命世界或自然和谐的入道境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有句台词:“月亮明亮的时候,我们就瞧不见那烛光。”的确,如果人类仍处在浑沌蒙昧的伊甸园,快乐和善只是理所应当,根本就无需任何拯救命运的方舟。当我们拥有了各种情感,顾虑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明白了是是非非,矛盾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开始追求完美时,各种无可奈何就接踵而至。 庄子找到了出路,明白了只有大道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真正场所。“藏大小有宜,犹有所遁”,只有“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个体生命是那么的孤独、脆弱、不堪一击,我们要保全自己就应该顺应万物普遍的至理,放下自我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归融于无限的大道之中。如果我们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今一犯人之形”便大呼“人耳!人耳!”就会像那块一定要做莫邪宝剑的金属一样成为不祥之物。任何事

文档评论(0)

wfk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