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电大《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2016电大《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电大《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 一、 填空题 1、 譬喻  联想  2、 社会作用  教化功能  审美情感  3、 继承  革新  4、 余味  滋味  韵味  5、 诗辨6、 才  7、 水浒传  西湘记  8、 立主脑  减头绪  脱窠臼  密针线 9二、 简答题: 1、 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 和“意” 的关系, 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 世之所贵道者, 书也, 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 意也, 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 天道》 可以言论者, 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也。 —— 《庄子· 秋水》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 和“意” 的关系。 庄子认为, 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 时, 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 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 玄虚之“道” , 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 之处, 即其“精” 者; 而“言” 和记录言的“书” , 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 者, 因此虽圣贤之文章 著作(“书” ) 也只能是“糟粕” 而已, 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 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 的合理内核, 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 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 只不 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 理论的源头。 2、 司空图“韵味” 说的内涵 “像外之象” “景外之景”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合称“四外” , 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 说的 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 中提出“韵味” 说。 “江岭之南, 凡是资于适口者, 若醯, 非不酸也, 止于酸而已; 若鹾, 非不咸也, 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 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 醇美有所乏耳。 ” 以比喻来说诗, 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 味, 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 之味; “醇美” 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 “醇美” 之味在咸酸 之外, 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 之味, 又称之为“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 所谓“韵外之致” , 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 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 身具有更为生动、 深远的东西, 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 隐喻性的态势, 给读者留下联想、 想象与回味 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 , 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 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 的东西。 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 而是要寄余味于语言之外, 刻画出鲜明可感的形象, 寄寓着 深厚蕴藉的情意, 使读者把玩不已, 回味不尽。 3、 从“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 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 政治的盛衰、 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 活、 思想和情感, 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    除了政治, 刘勰还认为, 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例如建安文学, 由于当 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 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     此外, 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 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 文学随时代、 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 , 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 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 (2) 从上古到宋齐, “质文代变” 的具体表现是, 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 曹魏后期、 东晋) , 或文胜于 质(楚、 西汉、 西晋、 宋齐) , 或质文相兼(商周、 东汉、 曹魏前期) , 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 (3) 指出楚汉之后, 文华胜过质朴, 有悖于雅正之道, 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 刘勰的这些看法均 以历史史实为依据, 大体还是可信的; 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 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好在 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 在《通变》 篇中, 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 并就如何纠正 “从质及讹, 弥近弥澹” 的不良文风, 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 论, 可以说, 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 、 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 其文学发展 观以“通” (继承) 为基础而以“变” (革新) 为旨归, 以“通” 求“变” , 以“变” 葆“通” , 初步 建立起了一种积极、 进步的文学史观。 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

文档评论(0)

nhdx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