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教育中在的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放学回家,以色列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里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的说不但提了,而且老师还没有回答上来,那孩子的家长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如果中国孩子也这么说,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逞能。我们可想而知,长久下去中国的孩子问题意识会越来越薄弱。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不能那么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缺乏批判和怀疑精神,盲目信任教师和教科书 我们知道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敢于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会根据自己的反思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缺乏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是不会怀疑某些结论的原因,更不会主动探究问题,只会全盘接受教师或教科书给出的结论或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去判断事物的好坏。对知识的掌握“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建构。成了教师教材“权威”的“传声筒”,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缺少自己的主见,缺乏在学习上持一分为二的继承、批判的态度。” 3.1.2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 总所周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也提出“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但目前我国很多教师将能力仅仅理解为解题的能力、考试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而陷入茫茫题海中,为的只是能会做所有的题型。尽管我们不能否认解题能力的培养,但是“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不仅能研究别人提出的课题,更重要的是能从实践中自己找出问题来研究。对此爱因斯坦早已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问题,可能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1.3问题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我国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的现状,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教学”法,它对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问题教学实践中也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问题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问题设计“教材化” 目前,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过分关注教学的任务与进度,问题的设计存在“教材化”的倾向: (一)设计的问题缺乏生成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预设提问,教师过分的关注教学的进度、教学的内容,提问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得到书本上的结论,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封闭的、静态的,而不是随着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也就往往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思维活动也就被淹没、淡化了。 (二)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时候教师会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回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只是教材的范围和内容,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其结果或是由于问题太难,学生不能回答;或是问题太简单,学生不愿回答。 (三)设计的问题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目前,教师设计的问题仍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机、兴趣、需要、体验则完全忽视。长期下去,使学生想象力受阻,心理压抑、胆量变小,设计的问题不能是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与热情。 二、问、答主体“教师化”现象严重 现在中小学课堂认识有教师垄断课堂的提问,教师是“问题”的唯一拥有者,几乎没有对教师或教材的知识提出质疑,更没有学生自由、从容地表达对某个问题自己的看法。学生始终被教师提出的问题牵着走,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的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教学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同时,有的教师还是问题的回答者。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准确的问题时,教师则主动为学生回答。更有甚者,教师自问自答、自导自演,完全不顾学生是否明白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提供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反正老师最后会给出标准答案,回答的不正确还可能遭到教师与同学的批评与嘲笑。所以这样的问题会禁锢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思维。 三、问题教学“结论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的现象

文档评论(0)

yi593p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