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 一、和的含义 调味 1调味 用调味品配制出的美味食物 调声 2调音 调和五声六律之后得到的美妙和谐音乐 “和”的引申义 通过“和”获得的统一关系,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矛盾、互为“他”物的对立面在内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和”的精义 “天人之和” 从正面说,要承认不同事物之间个别差异性的存在,要求人们要善于从事物的多样性中去谋求一种和谐的统一关系,做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从反面讲,要避免以破坏自然、牺牲物种的多样性为代价来一味满足人的无限贪欲的诸种做法。 那时的树木茂密,高大得遮天蔽日,如果你独自走进森林,又有山风吹过,林海发出阵阵轰鸣,那种肃杀、神秘的气息就会令你心生寒意。 —迟子建《伐木小调》 “人际之和” ■家庭之和(包括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和,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邻里之和 ■上下和睦(包括上级与下级之和与官民之和等。假若上下级之间、领导与百姓之间的和睦均已实现,那就达到了“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天下之和 “身心内外之和” 个体在处理自己的身心关系和主客我关系时,要妥善协调自己的身与心的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做到身心和谐、心理和谐,从而使自己的身心持久地处于舒畅的状态。 真“和”与伪“和” ●所谓真“和”,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关系。 ●两个标准:一是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此尊重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另一是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此友爱对方,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或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 “面和心不和” 交往双方表面关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或怨恨情绪 第一,易使交往双方迫于有形或无形压力,为维持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而暂时或持久地放弃自己的个性与主体意识; 第二,易使交往双方或某一方产生误解,使双方或某一方误认为对方与自己实现了“和谐”,由此易使交往双方或某一方做出错误判断与举动; 第三,常常掩盖了问题实质,使问题不能得到真正化解,结果易招致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甚或怨恨情绪,从而埋下无穷后患。 以“同”代“和” 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与人、人与群、群与群、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要彼此尊重,平等交往养成一种具共生取向的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做到交往双方彼此互尊、互助、互赢,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和 同 一个或多个人(或群、或族、或国家)在与他人(或他群、或族、或国家)交往时,为了一味求同而放弃自己的个性,以至于形成一种依附性的人格。 二、尚和心态的表征 1.和为贵 指一种推崇“和”或崇尚“和”的心理。尤其在与人交往或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国人会流露出来和为贵的心理。 如,俗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负荆请罪 2.企盼和事佬 指这样一种心理:当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旦不能达到“和”的状态,及企盼和事佬的出现,希望由和事佬出面来打“圆场”,从而使面临冲突或失衡的人际关系重新恢复到和谐状态。 3.畏争 指一种畏惧与人发生争论或争议的心理。 谚语“将相不和,国有大祸”、“家不和,家不兴”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 4.随大流 是个体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来行动,即从众心理。 “树大招风”、“人随大众不挨骂,羊随大群不挨打”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七十三章》 5.迁就 一个人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意见或做法,表面仍对他人曲意求和或降格相就。是一种顺从或服从的心理。 “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 打油诗:“忍字头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事过方知忍为高。” 6.迎合 一种猜度别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的心理或行为。意在谋求和谐人际关系 小结 中国人讲的“和”,强调的本是要于事物的多样性中求得和谐。 中国人在与人交往中流露出尚和心态的“和”,也渗进了“同”的成分。 三、尚和心态的基础 1.农业经济提供了经济基础 2.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和社会)下迫使人通过尚和求得生存和发展 3.尚和的文化背景:儒、道、墨和佛诸家都尚和 4.和的积极作用:加强文化规范、增强群体凝聚力、增进经济效益、促进身心保健 5.注重、肯定和保护社会我的自我观 * 调味 1 调声 2 和的本义 协调 和平、和解 和谐 适中、恰到好处 和睦、融洽 和顺、平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