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父母靠自己》》.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靠父母靠自己》》.doc

不靠父母靠自己 扎根农村创业绩 ——记老校友马中元 1956届高三3班 刘炳星 在我的中小学校友中,跻身政坛、官居要职、名声显赫者为数众多;学有成就、成名成家者也不乏其人。然而,其中也有一位在50年代中期就毅然辞别大城市回乡务农、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回乡知青,他就是唐山市开平区越河乡中王盼庄村民马中元。 记得还是在1949年的秋天,我从山西来到刚刚解放不久的北京(当时叫北平),经组织介绍,到当时的华北育才小学(现为北京育才学校)六年级插班学习,通过同班学友马宝玺(即马建民),认识了低我一年级的马中元同学。 马中元时年15岁,高高的个子,长得膀大腰圆,颇为壮实,浓眉大眼、红扑扑的圆脸膛,给人一种憨厚朴实的感觉。 当时的育才小学,是从老区随军进京的一所实行供给制的干部子弟小学。长期战争环境,学生们的家长无法顾及自己的子女,学校就是孩子们的“家”,校领导及老师们犹如学生的家长,同学之间长期生活在一起,亲如兄弟姐妹。所以,我与马中元虽非同级同班,相互之间也是比较熟悉的。 1950年我小学毕业,考入当时的北师大附中二部(北京101中学前身),次年马中元也进入该校,我们又成为中学的校友。 1954年前后,初中还没毕业的中元,在一次体检时发现患了肺病,学校当即送他到位于北京西山的温泉疗养院疗养,等病愈继续上学。当时学校实行供给制,住院治疗的一切费用全由公家负担。中元在疗养院住了一个月就呆不下去了,他考虑再三,认为自己有病既不能学习,更不能工作,住院疗养每月花费很大,还不知何日能痊愈出院,与其给国家增添负担,还不如干脆回乡下老家去养病,这样既能减轻国家负担,又可借助农村的田园风光早日康复。决心下定后,中元和他的父母商量,当时任中央教育部教育处处长(建国初期部下面无司局)的马印秋非常赞同儿子的想法,于是,中元在父母的支持下,毅然离开了人们向往的热闹繁华的首都北京,只身回到故乡—唐山市越河乡中王盼庄。 当时的农村还比较落后,识字的人很少,乡亲们写封平安家信都要找乡间稀有的“秀才”(高小毕业生)代笔。其时,中央政府也正在农村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初回家乡的马中元自报奋勇当了扫盲夜校的义务教员,村里要给他报酬,他坚决不要。 1956年,席卷全国农村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也来到中王盼庄,原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纷纷合并为规模较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高级农业合作社。中元深深被农村这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农业改革运动所吸引,他憧憬着中国农村美好的未来,向往着投身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干一番事业,但这样就意味着要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就要终生远离父母,就会失去升学的机会,就要在农村生活一辈子。何去何从?此时中元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 当他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之际,敬爱的周总理1953年5月24日视察101中学时对同学们的讲话又在他的耳际响起:“……你们的父辈为人民流过血、立过功,但他们是无产阶级战士,既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享用,更不会留给你们任何特权,如果说他们给你们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一副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重担。”“你们的父母都一直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他们是在劳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你们可不许不劳动,不许脱离劳动人民…… ”。 当年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又一次在他的思想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绵绵思绪又将他带回到解放前苦难的童年。 1934年8月,时任中共北平地下党工委书记的父亲马印秋(当时叫马国良)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中元恰巧也在这年这月出生。一直到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后,时年14岁的中元和母亲才被父亲派人从唐山接到当时的太行解放区,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在40年代中国苦难深重漫长的岁月里,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父亲根本不能顾及自己的妻儿老小,家中一贫如洗的中元母子俩为了生活,来到唐山市小山商业区,母亲长期给一位姓薄的私人织布厂老板端茶倒水、洗衣扫地当“老妈子”,年仅11岁的小中元在薄老板的织布厂当童工,打线穗,每天得干11个小时以上,没有分文报酬,只能混口饭吃。一次因他干的活儿没让师傅满意,遭到师傅毒打,生性倔强的中元一怒之下,砸了线穗一走了之。后经人介绍,他又到小山有名的“渣粥李”粥铺作小工,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要与大人抬着一大桶粥去卖,其艰辛可以想见。一次,小中元不慎滑倒在地,撒了粥,惹恼了东家少爷,对小中元又是一顿拳打脚踢,中元也不示弱,拿起工具箱中的扳手,就向恶少砸去,结果又一次丢了饭碗。此后,他还到过当时位于小山大街的瑞相回民饭馆当小堂倌,也是只管饭,不给工资,苦日子一直熬到唐山解放。是共产党毛主席把他从灾难深重的童年解救出来,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哪有他的今天。现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文化、知识,这不正是自己报效党、报效国家的时候吗?想到这里,中元下定决心回到农村

文档评论(0)

sfy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