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教学合编.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文是抓住传主的哪些方面进行叙写的 (1)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 (2)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 (3)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 (4)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 * 朱志敏 李大钊(1889———1927),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李大钊著名诗句兼人生写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7岁入私塾读书,经过9年严格的私塾教育,被称为“奇才”。16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   李大钊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中国人的 面前。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同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他在这里更多地接触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研究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 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日爱国运动。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它号召中国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 李大钊就义的绞架 这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革命烈士李大钊的绞刑架。 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一个慷慨就义。 题解: 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李大钊的。 是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讲述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国内大的局势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部分(9----2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李大钊被捕以后的遭遇及其思想历程。 第三部分(27自然段到结尾),对李大钊的精神进行总体的评价。 问题探究: 1、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使用了以下一些资料: (1)引用了李大钊在1920年写的《自然与人生》中对于生死问题的论述: “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没有多大区别。”(教材11页) (2)引用了《牺牲》中的段落: “人生的目的,-------------------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教材11页----12页) (3)引用了《狱中自述》中的段落: “钊自束发受书,----------------则钊感且不尽矣!”(教材12页) (4)引用了《北京档案史料》中的《李大钊狱中供词》: “他在两份供词(其中一份长达五千余字)中,----------第三国际共产党与黄色工团问题等等。”(

文档评论(0)

w6633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