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预案.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皮肤给药 (四)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是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一些不解离药物如果能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如吸附或离子胶团增溶)亦可采用这一技术给药 。 第二节 皮肤给药 (四)超声导入技术 超声波可能改变皮肤角质层的结构,使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 超声波将皮肤附属器作为药物的传递通道。 第二节 皮肤给药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扩散池由供给室和接收室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 第二节 皮肤给药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扩散液: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水溶液;对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于接收液浓度(至少10倍以上)。 (2)接收液:最简单的接收液是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 在接收液中药物的溶解性能小,可选用不同浓度的PEG400、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溶液等。 (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第二节 皮肤给药 皮肤渗透性:小鼠 > 豚鼠 > 羊 > 兔 > 马 > 猫 > 狗 > 猴 > 乳猪 > 人 > 黑猩猩 无毛小鼠、大鼠、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大多数动物皮肤的角质层厚度小于人体皮肤, 毛孔密度高,药物透过较人皮肤容易。 必须注意不损伤角质层。 3、皮肤的种类和皮肤的分离技术 (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第二节 皮肤给药 (二)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皮肤上后,间隔一定时间抽取血样,测定血药浓度,可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静脉注射相等剂量后所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进行比较,可求得经皮吸收的药物量。 第三节 口腔给药 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 ②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 ③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 ④无首过效应 ⑤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给药特点 ①局部用药: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 气雾剂,膜剂,口腔片 ②全身用药:舌下片,粘附片,贴剂 剂型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⑴咀嚼粘膜25%: 硬腭和牙龈表面角质化上皮 ⑵内衬粘膜60%: 舌背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 未角质化,渗透能力强 ⑶特性粘膜15%: 舌背部 角质化和未角质化 第三节 口腔给药 角质化上皮:口腔的保护屏障 颊粘膜、舌下粘膜上皮未被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其次是齿龈和硬腭 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 无首过效应,直接由颈内静脉进入心脏 吸收途径:被动转运 第三节 口腔给药 口腔黏膜表面有胶状的黏液,覆盖于整个口腔内,与黏膜细胞表面相连。 组成:糖蛋白、水分、酶、电解质、核酸 唾液:pH值为5.8~7.4,代谢酶活性低。 唾 液 层 第三节 口腔给药 第三节 口腔黏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复层扁平细胞的屏障作用 给药部位 被动扩散—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之间 唾液的冲洗作用—药物保留时间短(影响最大) 生理因素 溶出速度:舌下片保留时间短,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生物黏附制剂 吸收促进剂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剂型因素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目的与要求 掌握: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肺部给药、皮肤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部给药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 熟悉:影响非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 了解:肌肉、口腔、鼻腔、肺部、皮肤、眼部黏膜的结构和生理特征。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第三节 第二节 第一节 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 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第四节 眼部给药 口腔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给药 阴道给药 直肠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 直肠 舌下 腹腔 吸入 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 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 皮肤 口服 皮下 肌内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使用不便 注射疼痛 剂量不当时难以纠正或弥补 优点 缺点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 适于不宜口服、口服不吸收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 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 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诊断疾病 案例3-1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相继问世,他们组成强有力“四联” 治疗方案,控制结核病流行成为可能,1944年发明链霉素(SM)是最早出现 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胞外的结

文档评论(0)

我是追梦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