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的妙用.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的妙用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为点睛之功。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使匆忙的读者通过它了解新闻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要使那些有比较充裕时间的读者能够通过它产生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为点睛之功。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使匆忙的读者通过它了解新闻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要使那些有比较充裕时间的读者能够通过它产生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标题除通过标题的正确的提示、生动的引导外,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种重要因素。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这具体表现为: (一)巧用比喻,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所做事情的实质。《解放军报》有则“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的新闻标题。该标题将“问题”喻作皮球,说的是北海舰队某导弹大队的修艇排架和滑道抢修工作长期存在问题,十三年来,因设备长期失修,该大队共向上级部门打了七次报告,每次都在“研究研究”声中搁浅。由于党风和领导工作作风的好转,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正是由于巧用比喻作标题,使非物状的事实通过一“踢”一“进”形象化处理后,揭示了某些领导机构和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存在及其人民欢迎党风好转的深刻主题。 (二)通过借代显示色彩,使新闻标题鲜明生动地突出题旨。色彩是许多新闻事实的重要属性,也是新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显示色彩,往往能使新闻标题以其丰富醒目的色彩吸引人。像《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满目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三)通过动词比拟,标题显得有动感、有生气。新闻标题采用的是动态表示法,因此,其标题制作讲究巧用动词。巧用动词比拟,不动可以使动,静物可以标活。请看这一则新闻标题:《河北劣钢偷摸进京》,“偷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属于人的行为。现在把河北劣钢当作人来描写,使其顿生出鬼鬼崇崇状,没有生气的静止之物有动感了,活了。为何“偷摸”?此题平添几分神秘感,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急于了解那“偷摸”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这就是动词比拟在标题中显示的魅力。 (四)运用摹状,生动真切地再现新闻现场,烘托出人物形象,使标题以独具绘画美感的特色吸引读者。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跳台仙子”伏明霞夺得高台跳水冠军。《中国青年报》制了个与众不同的标题:《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引标)天上掉下个伏妹妹(主标)》,此题通过摹状不仅巧藏了报道对象“伏明霞”的姓名,而且艺术地展现了她“从天而降”高台跳水的高超技艺。同时,主标题还巧妙地仿拟越剧《红楼梦》中的一句戏词入题,与“蓝天”、“碧水”、“明霞”相辉映,歌之咏之,“境”中生“情”,那欢快、祝贺、赞美之情,溢于“题”间。 (五)运用对照,使标题表达的思想更有说服力,更富有感情色彩。如《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屋四套(双行主标)》(经济日报·1984.3.23),此标题把工程师和副局长在住房方面的情况作了鲜明对照,活画出这位副局长只顾私利,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行为的丑恶嘴脸,其行为令读者感到厌恶。又如《吃大锅饭山穷水尽走改革路柳暗花明(双行主标)合肥市电子技术研究所去年获纯利二十四万元(副标)》(人民日报·1984.4.6),此标题中的“山穷水颈和“柳暗花明”形成对比,吃大锅饭和走改革路,孰是孰非,表现得非常鲜明。 (六)通过词语反复营造出一种气氛,使新闻标题具有强烈感染力。新闻标题通过词语反复造出一种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是标题出形象,给读者以形象感的重要手段。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三中全会后,电视机源源到家乡》,此标题通过对凤阳的反复吟咏,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种喜庆气氛;听到了凤阳花鼓小曲,看到了凤阳人民的喜悦之情。歌颂党的好政策的题旨在这氛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运用拈连,能使标题凭添幽默感,增强表现力。如《政府部门“搭台”经贸部门“唱戏”》:运用顶真,能使标题环环紧扣,逻辑连贯,如《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教授在病中呼吁(引标)切莫清淡清淡误国(主标》(人民日报·1980.5.24),等等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