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doc

参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参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观电影《邓小平》有感”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的支持!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 在一次思想概论课上观看了《邓小平》,发现原来历史记录片也能让人感动。 原来对于邓小平的生平并不怎么了解,只是知道邓小平为中国做出过很多贡献。在观看《邓小平》这部电影,在有了更多知识的积累的同时心中也有了更多感慨,更多心绪。“小平您好!”一句好亲切的呼唤,正是这一句只有短短四个字的话语中,却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尊重和热爱。邓小平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比敬重与感恩的四个字。现在我来谈谈对《邓小平》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看完影片后,邓小平同志给我最直接感受就是敢想敢做,实事求是,心中装 的全是老百姓。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崇尚科技为荣,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应该主动接受新的,高的科学技术,远离社会中的庸俗文化,才不会辜负邓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 三起三落后,邓小平重新接管国家事务。这时的中国,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中国。阶级斗争让中国落后了几十年,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经济,建设好四个现代化才是我们党,我们国家要做的。所以他在党内提倡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无数人走向考场,为了知识,也是为了自 己和祖国的未来。 后来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反复地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的有力保证是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四个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当他看到年轻人操控电脑时,感慨地说:我要多握握年轻人的手。科技的发展要靠年轻人,当然老科学家也很重要。你们把科技搞的越高越新,我就越高兴,不光我高兴,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都高兴。老人家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技的敬仰,他呼吁年轻人要投身科技,搞出先进的,新的科技,这样我们国 家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组长镜头,展现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盛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平你 好”出 现 了。我 想 ,这 不 仅 仅 是几 位 北大学子的激情之作,更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意与谢意。没有他,没有 改 革开 放,就不会有今天 的 中 国,很 多人 的 命 运 也 将 被 改 写。有 了 他,农 民 才 能 实 现 “耕 者 有 其 田 ”的 梦 想,不再 缺 衣 少 食;知 识 分 子 才 能 摘 掉“臭 老 九”的 帽子,有机会为社会做贡献;无数地主、资本家的后代等所谓出身有问题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昂起头做人。 纵观全片,有无数场景让人感慨万千,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 的那些画面。虽然它只描绘了邓小平一人的思想和行动,但从那些诸如视察,开会等看似稀松平常的场景中,还是能够感受到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与活力,那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渗透到了全社会、全民族之中。人们在反思,反思“文革” 之祸,反思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悲情岁月。正是这种反思,使文学迎来了自 1949年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曾经一度死气沉沉的社会浸润在了诗歌的甘霖中,大学 校 园 诗 意 盎 然,诞 生了一种 被 称 为“朦 胧 诗”的 新 诗,涌 现 了 舒 婷、顾 城、北 岛、海子这样的著名诗人,他们轻轻的吟唱,大家都在和音。此时,“文革”虽已成为过去,但阴魂依旧未散,人们身心的伤痕依旧在,文学成了众人修复伤口的一剂良药,“伤痕文学”诞生了。它记录了一代人被耽误的青春,“上山下乡”带来的戏剧化的命运转折,笔尖流出的是绿色的青春、血色的浪漫、灰色的人生。一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被迫停笔的文学大家也重新拿起了那尘封已久的笔,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用看似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控诉,忏悔与思考,如巴金的《沉思录》《随想录》等。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小平,你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领袖问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一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