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3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

概 述 一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的南部,大陆范围介于东经109°45′~117°20′,北纬20°09′~25°31′之间。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接广西,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省陆地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5%。其中海岛面积16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759个。沿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大陆海岸线长达3368.1公里,岛屿岸线长1649.5公里(不含香港、澳门和东沙群岛地区)。海岸线长居全国首位,岛屿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海洋面积35万平方公里,为陆域面积的2倍。内陆江河主要有珠江、韩江、漠阳江和鉴江等。水资源较丰富,全省年均河川迳流量为180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860亿立方米。 广东省是中国人口较多且较稠密的省份之一,199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7051.1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6人,密度较大的区域主要是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 本省地势北高南低,北依五岭,南濒南海,东西向腹部倾斜。境内山地、平原、丘陵纵横交错。全省最高峰是位于西北端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 本省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大陆中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风多,有利于环境自净,但自然灾害也比较多。 广东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植物种类有600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鱼类800多种,矿藏116种,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至90年代,广东省实行市领导县(市)的体制。全省设广州、深圳2个副省级市,19 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级市辖区,46个县(其中3个民族自治县);基层设置1554个镇,29个乡、6个民族乡、356个街道办事处,102903个村委会。 广东省交通发达,以广州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铁路有京广、广茂、广九、黎湛、广梅汕、京九诸线;公路有105、106、107、205等十多条国道;海运有广州、湛江、深圳、汕头、珠海等港口;民航有广州、深圳、汕头、湛江、梅州、珠海、佛山等机场。 建国后,广东省一改旧中国时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都十分落后的状况,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经济建设发展迅猛,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随之产生了环境与保护问题。 二 广东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产生形成比较早,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人们逐渐看到这些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于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产生了要保护环境和要采取措施改善环境的要求。广东人民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是从水利开始的。从汉代南越王在广州凿南越王井取水开始,至宋代广东的防洪堤围、农田灌溉、城市发展,已有环境意识的萌芽。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堤围是建国前广东最重要的水利成就,也是广东人民改善生存环境,发展生产取得的成就。 宋元祐五年(1090年),潮州人民为了排水、灌溉和航运,人工开凿了一条长5500米的河道,水从潮州南门涵引入,经北豪、新乡、云梯、徐厝桥、枫溪长美流入西山溪。这条河道开凿后对潮安、潮阳、揭阳三县受益,故当地取名为“三利溪”。近代潮州人民为了保护韩江的水源水质,不将污水排入韩江而排入“三利溪”。“三利溪”在保护韩江水源水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国期间广东省一部份地方(主要是珠江三角洲一些市、县)有了一些工业、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了污染环境和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据《广州环境保护志》记载:民国7年(1918年)广州开始拆城建马路。民国11年(1922年)市区内的城墙全部拆完,商店居住区大片兴建起来,手工业在西关整片形成,制胶、电镀和提炼煤油等新兴工业也在市区内和河南等市郊蓬勃发展。至民国19年(1930年),全市已有工厂109家,其中橡胶厂13家、 电镀厂20余家、土法炼煤油工场30余家。30年代初,西村工业区已稍具规模,建成士敏土厂(即水泥厂)、硫酸厂、饮料厂、电力厂等一批近代工业。民国24年(1935年)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00家。由于城建规划和工业布局不合理, “店户工业杂处不分”,使城区“人烟稠密、空气混浊”;工厂和手工业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造成环境污染;“或机器声浪噪杂,或煤炭灰屑飞扬,或臭气薰蒸,秽水横流”,“所建烟囱,矮及檐头,每日煤烟透出,散播到各商店住户”。“伍仙门发电厂烟道日夜喷放煤烟,每每沾污附近居民及来往行人衣物”;“西村硫酸厂曾因接触反应温度不够而强行开机,导致

文档评论(0)

ailuojue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