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23讲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ppt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23讲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以及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关键:增强企业活力。 问题:企业自主权问题;市场的作用问题;分配中平均主义的问题。 2.根据史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作用:国有企业改革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拓展升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三对外开放? 史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集》 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中日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史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概括经济特区设立的目的及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目的: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积极作用:①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助于培养人才,获得知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③有利于扩大对外影响等。 2.对比史料二与史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并融入世界。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拓展升华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首先开辟四个经济特区是因为这四个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或历史条件。随后开放的沿海十四个城市和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便完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发展。 (2)由沿海到内陆、由东部到西部的发展,即开放不再是沿海地区的特权,从内地省会到西部边陲的新疆、西藏、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边防城市,都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3)多层次、全方位的全面开放,即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级别(省、地市、区县)的不同形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灵活多样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一企业改革? 【例1】 (2011课标全国,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 考向一 考向二 命题品鉴:提供新材料,考查涉及知识素养,如工资总额、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上缴税利等,超出历史学科,但不会超出高中生的知识水平。考查涉及非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如工资总额为什么与经济效益挂钩、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为什么要联系上缴税利等,将抽象的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化。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1985年国有企业工资改革要与经济效益(即上缴税利)挂钩。从数字上看,经济效益越好工资总额增长幅度越大。 ②审设问,找关联:“主要目的是”。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政府在经济效益与职工工资中会更重视哪一个? -*- 考向一 考向二 ③审选项,找答案: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工资总额,无法体现职工的个人收入,B项不准确;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将工资增长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之上,从题干来看,它强调的是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的浮动比率,重在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颁布该规定的背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效益低下,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C -*- 考向一 考向二 对点训练1 (2013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