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合编.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drug response 药 物 机 体 剂 型 剂 量 给药次数 药动学相互作用 药效学相互作用 年 龄 性 别 体 型 遗 传 种 族 疗 效 …… …… …… …… * 疗 效 药物 机体 章节提要 药物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机体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合理用药的原则 * 第 一 节 药物因素 Pharmaceutical Factors 第四章 1.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剂量:过小则无效;过大则易发生毒性反应。 剂型:注射剂、胶囊、片剂、栓剂等 给药途径:静注吸入肌注皮下口服 给药次数:一般根据半衰期而定 给药时间:饭前,还是饭后?早晨,还是晚上? 2. 药物相互作用 (1)药动学相互作用: 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改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而影响药物作用,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 2. 药物相互作用 (1)药动学相互作用: 四环素+Fe2+、Ca2+发生络合: 吸收 阿司匹林+香豆素类: 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代谢:诱导剂、抑制剂 2. 药物相互作用 (2)药效学相互作用: 不影响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但改变药理作用,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VS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使原有效应增强 拮抗作用:使原有效应减弱 * (2)药效学相互作用: 生理性拮抗和协同 咖啡因+催眠药 兴奋或镇静作用 受体水平的拮抗和协同 ?阻滞剂+Adr 高血压危象 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三环类抑制CA再摄取 Adr升压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所占比例示意图 * 第 二 节 机体因素 Biological Factors 1.年龄(AGE) 年龄对药物的作用影响: 1.新生儿和老年人体内药物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较低 2.药物效应靶点的敏感性发生改变 3.老年人特殊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 4.机体组成发生变化,老年人脂肪比例增高,药物分布容积改变 5.老年人长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概率增加 * 1. AGE(年龄) 小儿的药物代谢清除率较高 小儿对药物较敏感 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 新生儿体内的药物结合代谢能力相对缺乏会导致严重后果。 灰婴综合征 * 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 孕妇! 2. GENDER(性别) 酒精在女性代谢较男性慢(女性更易发生中毒反应); 女性对特非那定(terfenadine,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更敏感 激素作用: 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女性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T1/2为男性的2倍 * 3. SIZE / OBESITY(体重和肥胖) 影响分布容积 影响清除率 * 遗传是药物代谢和效应的决定因素,可影响PK、PD 4Genetic factors(遗传因素) 遗传多态性:孟德尔单基因性状,由等位基 因引起,导致多种表型。 种族差异:包含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个体差异:少数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 特异质反应:性质特异的药物反应,与计量无关,可致命。 4Genetic factors(遗传因素) * 种族(ETHNICITY) Genes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RINSIC EXTRINSIC * 中国人与白种人普萘洛尔血药浓度的比较 * 肝脏疾病: 肝实质损伤 ?? 酶活性降低 肝组织结构紊乱 ?? 血流量改变 5. DISEASE(疾病) 疾病本身能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改变。 * 降低肾脏血流量/GFR 减少肾排泄 肾脏疾病: 5. DISEASE(疾病) * 药理学 效应 安慰剂 绝对效应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 非特异性 医疗效应 自然恢复 无治疗 安 慰 剂 总效应 6. PLACEBO EFFECTS (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对所有疾病都有效吗? 安慰剂通常只对一些与精神、神经相关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而不是所有疾病。如:慢性疼痛、焦虑、紧张、高血压等。 安慰剂效应不一定需要安慰剂。如:医生的言语、手势等可能给患者一定的暗示,加速痊愈。 治疗中出现的一些暗示也可能引起对疾病的加剧,称为“负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不可在临床试验中滥用。 * 致敏反应:药物性变态反应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反应性? 耐药性:病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