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镇铁路5标试桩方案一分部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站前工程LZ-5标 高邮特大桥钻孔灌注桩回旋钻试桩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航空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连镇铁路项目经理部 2015年9月30日 目 录 1、试桩目的 4 2、编制依据 4 3、工程概况 5 3.1.概述 5 3.2工程数量表 5 3.3地形、地貌、地质 5 3.4气候、水文 6 3.5试桩选择 7 4、组织机构 8 5、桩基施工方案 9 5.1钻孔桩试桩方案 9 5.2钻孔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事故及处理措施 21 5.3、信息反馈 26 6、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及措施 26 6.1、质量目标 26 6.2、质量管理体系 26 6.3、质量保证措施 28 7、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29 7.1、安全保证体系 29 7.2、安全保证措施 29 8、文明施工、环水保等措施 33 8.1、文明施工 33 8.2、环境保护措施 34 高邮特大桥钻孔灌注桩回旋钻试桩方案 1、试桩目的 连镇铁路客运专线05标段高邮特大桥桩基工程开工在即,为了检验钻孔灌注桩的合理性以及对设计资料的复合,确保钻孔灌注桩能够大面积展开施工,在现场实际桩位进行桩基实验施工,以确定桩基施工工艺是否合理,设计资料与实际地质是否相符,以及搅拌站的供应能力,以便在施工中加以改进。 试桩检验和和确定本桩基础的施工工艺,包括泥浆配制、钻进工艺、清孔效果以及成桩后质量等。 试桩应取得的具体指标: 1)钻进时参数:进尺、钻压、泥浆性能等。 2)灌注前二次清空后的泥浆泥浆指标及清空方法。 3)成孔质量控制措施(孔径、倾斜度、中心偏位等)。 4)设计资料与实际地质资料的复合。 2、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淮安至镇江段施工图 连镇施(桥)II-01-05-01 2)《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Q/CR 9603-2015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建设{2010}241号 4)《高速铁路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 J962-2009 5)我单位对高速铁路的研究以及在京沪、武广、郑西、石太、杭甬、杭长等高速铁路施工中积累的经验、技术力量、设备能力等; 6)现场施工调查资料; 7)国家、铁道部,江苏省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 3、工程概况 3.1.概述 高邮特大桥76#墩(DK181+694.415)位于界首镇应龙村同山组南侧,此处为水稻田,地形较开阔。 3.2工程数量表 工程数量 单位 数量 备注 高邮特大桥76#墩1#桩基础 桩长 m 43 桩径 m 1 混凝土 m3 33.755 Φ20 t 1.398 Φ10 t 0.218 3.3地形、地貌、地质 本区域位于黄淮冲积平原区、里下河冲湖积平原区。沿线地形多平坦开阔,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微倾之态。区内多为农田,河渠纵横,乡村房舍星罗棋布。 黄淮冲积平原区:分布在淮安至宝应段,地面高程2.5~8m,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后期受黄河故道影响较大。 里下河冲湖积平原区:地面高程2~4m,地势低平,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其间水系、湖泊、河渠纵横,公路、水路交通发达。较大的湖泊有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 特殊地质:主要为软土、松软土等。 本区域为第四系地层,地层由新到老描述如下: 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由于成因不同,岩性有所差异:①冲积层(Q4al),全线分布,岩性为粉质黏土、粉土、粉砂、细砂层,厚度20~45m。②冲积-湖积层(Q4al+1),岩性为黏土、粉质黏土及粉土,灰色、灰黄色,上部软塑,夹有一至二层淤泥质软土,含有薄层泥炭层及青灰色粉砂透镜体。 2)上更新统(Q3)本区域为冲、洪积(Q3al+p1)的黄灰色、棕黄色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含较多的钙质和铁锰接合,在局部较低洼处变为灰黑色含钙质淤泥层及黏土层,就有明显的沉积韵律。 3)中更新统(Q2)黄褐色、灰褐色粉质粘土,具有铁锰接合,下部为黄色粉砂及中细砂卵石,具有明显的韵律层。 4)下更新统(Q1)黄褐色、棕黄色粉质粘土,与粉细砂、粗砂层,具有明显的韵律层,地表无出露。 3.4气候、水文 本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15.1℃,绝对最高气温为41.1℃,绝对最低气温北为-l7.7℃。历年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为7月。年平均相对湿度79%~80.5%,全年无霜期为210~225天。年平均降水1000~1060mm。汛期在6~9月,6至7月份冷暖气团相遇,形成连续阴雨天气。7至9月份多受台风影响,常造成来势迅猛的大暴雨。汛期总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55%~67%以上。平均蒸发量1239.9~1584.6mm。全年多为海洋吹来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