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徽灾荒成因浅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安徽灾荒成因浅析.pdf

2001年 1月 第 25卷 第 1期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2001 V01.25 No.1 民国时期安徽灾荒成因浅析 孙 语 圣 (安徽大学 商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大敌 ,做好 自然灾害成因研究十分必要。本篇以民国时期的 安徽为例,分析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状况等 自然历史原因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准、战 争、政治状况等社会政治原因对 自然灾害形成的重大影响,以为现今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历 史的借鉴、相应的对策以至于具体的办法。 关键词:民国;安徽;灾荒;成因 中图分类号:I(2o3(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50l9(2001)01—0053—04 中国自古以来 即为一个 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民国时期尤是如此。据统计 ,从民国建立至 1937年 的 26年间,发生大的灾荒就达 77次之多。 当时的 安徽就是一个灾荒频仍的省份,37年间,几乎年年 有灾。从灾害的种类上看,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水 灾、旱灾、疫疠、虫灾、风灾、雹灾、地震等都囊括其 中,而以水、旱灾害为主;从灾害分布的时间上看,数 灾并发居多,37年间,一年中,仅发生一种灾害的年 份大约仅 6年,五种灾害的有 1年,四种灾害的有 3 年,三种灾害的 4年,二种灾害的有 10年;从灾害分 布的空间上看 ,水灾多集中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37年中,前者有 12次,后者有 14次),旱灾多集中 于淮河流域(37年中有 14次,长江流域仅 5次)。② 综合考察 ,自南向北 ,水旱灾害愈来愈多 ,沿江一带 大约每隔两年出现一次水旱灾害,江淮地区每隔一 年多出现一次水旱灾害,而沿淮地区则每隔一年或 不到一年就出现一次水旱灾害。另外,夏雨集中现 象显著 ,尤其是淮河流域更易形成水灾,于是淮河流 域便成为“大雨大灾一片光,不雨旱灾一片荒”的全 国有名的多灾地区。本文试图从 自然历史和社会政 治两大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 、 自然历史原因 1.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 的因素使然 安徽地 处中国东部,夏季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当梅雨气 团形成并向北移动遇到北方冷高压的阻碍时,就会 形成不连续面,从而产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雨 季。“且东南季风势力之强弱 ,与霉雨之多寡久暂 , 其关系亦极明显”,东南季风强 ,则长驱直达华北,而 不连续面北移,则江域乃至淮域易致旱灾。东南季 风弱,则一至长江流域 ,其势已成强弩之末,则江域 易致涝;若江域上空冷热气团力量相匹,不连续面不 能北移,或很迟才达淮域 ,则会出现一省之内江域易 致涝 ,而淮域易致旱的奇特情况。0 同时由于山地的动力和热力抬升作用,黄山和 大别山、皖山区形成全省两个多雨中心。源出皖山 的潜水、皖水及源出黄山的青弋江承接着山区丰沛 的降水注入长江,则更使长江易闹水灾。皖北淮河 源出桐柏山后,在省境有史河、淠河等多达 6条的大 小支流承大别山之水注入淮河,这在梅雨季节则更 易使淮河致水灾,或加剧洪水情势。江淮地区中部, 则由于西有大别山阻挡,东有沿海暖湿气流和皖东 丘陵阻碍 ,成为北方干冷空气南下通道,成为全省少 雨易旱地区。 此外,江淮流域夏季降水较为集中。这种集中现 象,在雨季,有时表现为一月甚至该月中某 日的降水 量十分惊人,使江淮二流宣泄不及而致灾(见表 1∞)。 仅以蚌埠 18年间雨量情形,来说明江淮流域夏 雨集中的特点 ,未免有“以偏盖全”之讹,但“蚌埠为 收稿日期:2000—03—16 作者简介:孙语圣(1967一),男,安徽省肥东县人,安徽大学商学系讲师 53 淮河流域水灾部分之中心”,0以蚌埠降水情形作参 照 ,来说明淮域之降水 ,其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况且 这些数据与淮域水旱灾害的实际发生基本上是相映 衬的。如 1914年、1921年、1923年淮域水灾与夏雨 集中之关联,都在表 1中清晰反映出来。这三年是 淮域夏季水灾之年,也是淮河夏季暴雨集中之年,尤 其是 1914年 9月 8日,该天降雨量竟达 205毫米之 多(1916年的淮域水灾,是由于该年总降雨量较大, 其中大部分也集中于夏秋数月,只不过集中现象不 如上述三年明显罢了)。从表 1中,也基本能找出淮 域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全年雨量稀少(如 1920 年皖北大旱),但也有集 中的现象。不过 ,这种集中 因全年总降水量小而不可能导致水灾,甚至刚好相 反。事实上,长江流域夏雨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 表 1 1910—1927年蚌埠降雨集中情形 年别 1910 191l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