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pdfVIP

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pdf

2001年 l2月 第 24卷 第 6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dty(Philosophy& Soci~Science) Dec..20O1 Vo1.24 No 6 【中国杜会史研究】 水权 与地方社会。 以 明 清 以 来 山 西 省 文 水 县 甘 泉 渠 水 案 为 例 张俊峰 (山西大学 历史系,山西 太原 030006) 关键词:水权;水案;地方社会;争水冲突 摘 要:文章通过对文水资源状况的考察,描述了明清以来该县在人口与土地关系紧张,农业 生态环境 日益恶化的务件下产生的水案的整体面貌,对水案前后 乡村社会围绕对水权的争夺而发 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中图分类号 :C912;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5935(2001)06—0005—05 明清以来,随着山西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 境的日益恶化,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空前紧张 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位居内陆黄土高原地带的山西省在农 业灌溉用水方面围绕对水权的争夺,发生了为数众多的水事 纠纷,其中规模浩大的争水械斗事件和连绵不绝的水权讼案 高达百起,形成了缺水地区在生态和社会双重压力下一个突 出的社会特征。本文欲从发生水案的众多地区中,选取山西 省文水县的一条重要引水渠道——甘泉渠的系列水案作为 研究对象,对此问题加以系统考察,并以之作为我们分析乡 村社会的一个新视角,以期丰富和深化区域社会史的研究。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地方志和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获取的 一 些重要碑刻、文献资料以及口述史料。 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境内山地与平川各占一半,古 代即有“半壁平原半壁山 的说法。本县历史上曾有非常丰 富的水源,泉水平地涌出,湖泊遍地。旧志记载:隋唐之前, 在文水和交城交界处有猷水,或谓之邬泽.周十余里,灌稻田 千余顷;文水境内有泌水,在县北八里龙泉村,其水平地涌 出.溉稻田十数顷。 速也是该县引泉水灌溉稻 田的最早记 录。据推断,自秦汉到隋唐间,猷水、泌水是文水县最主要的 灌溉水源。然到唐长安元年,“猷水蝎 ,泌水流量也日渐减 少。_2 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用水困难,唐文水令戴谦在文峪河 畔凿河开渠,为农田灌溉寻找新的水源。据光绪《文水县志· 官政志》记载:“唐,戴谦,开元初为文水县令,于县东北凿甘 泉、荡莎、灵长、千亩四渠,引文峪水溉田数千顷,民以富饶, 至今祝之。 _3 这是县志中有关文水县开河惨渠活动的最早 记载,也是后文中将主要提及的甘泉渠产生的具体年代。随 后到金代,邑令蒲机凿常弛渠,引文峪河水灌 5村 42倾地 亩。l4 (卷十二官致志,宦绩)金以后直到明代,该县地方志中 再无官方或民间惨渠活动的记载。文水县的水利事业在此 期间的空白表明,在以文峪河水代替湖泊泉水灌溉农田后, 当时农业中的浇灌问题已获得较为圆满的解决,同时也可能 与修志中略古详今的编撰手法有关,兹不赘述。但是其所反 映的问题是:在相对意义上,明以前文水县并不存在水资源 匮乏的问题。自明中叶始,本县的水利状况发生了巨大变 化,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官私惨渠频频出现。最为 突出的是明天启五年(1625),县令米世发鉴于“文峪以迄西 境,五六十里无带水 的缺水状况,“度地形,凿石穿润 ,开挖 出一条引水渠道,绵延 30余里,规模空前,然未久即废。l5 J其 二,开始引汾灌溉,这是文水水利史中的一个新发展。就文 峪河与扮河的关系来说,汾河乃山西第一大川,文峪河系汾 河的一条重要支瘴,然而在文水县志中却极少提及古代利用 汾河获取水利之事。究其原因,古代汾河进入晋中盆地后经 【收稿日期】 2001—06—10 【作者简介】 张俊峰(1976一),男,山西阳城人,山西大学历史系9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① 本文得到山西大学乔晓芙奖学金资助.特此致谢。 5 常泛滥改道,而文峪河出峪口后叉傍近汾河,因此文峪河的 平川河道屡随汾河改道而改道。古代文汾二河带给文水县 民的是连年的水患,何谈“水利”二字? 明清时期当地人民虽改变了有史以来汾河沿岸无水利 的状况,但仍然蒙受着严重的水害。据统计,明嘉靖二十九 年(155o)到清光绪五年(1878),文、汾两河发生河道迁徙多 达l0次,_3-(卷二,地利)其中,道光十五年和光绪五年,文汾 两次合流,危害甚巨。据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汾河迁徙, 自国(清朝)初以来,已不知几经更易,耆老目击者犹能历历 言之。” 即便如此,明清时期文水县的修渠事业仍然顽强地 发展起来。据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文水引水渠道倍增,且引 水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处以明天启版、清康熙版、 清光绪版《文水县志》及民国《山西省各县渠道表》所记录的 数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