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琉球的时候也访问了一些,总的来说,了解太少,一般情况,不大-gipri.doc

去琉球的时候也访问了一些,总的来说,了解太少,一般情况,不大-gipri.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去琉球的时候也访问了一些,总的来说,了解太少,一般情况,不大-gipri.doc

 PAGE \* MERGEFORMAT 17 “悬而未决,才有无限可能性” --以琉球(冲绳)为例探索东北亚的和平 汪晖 历史的重复:两种秩序的矛盾 冷战结束以来,我们似乎又处于一种战争边缘状态。如果从冷战在东北亚区域从来没有终结的角度说,这一边缘状态并非始于当下。从1953年起,朝鲜半岛就处于这样一种不能称之为和平的“停战”状态。台湾海峡也同样不稳定:台湾岛内的统独之争、美国以国内法形式规范美台关系,以及中国大陆以宪法形式确定不能允许台湾分裂,构成了一种脆弱的张力。任何角度的失衡都可能引致冲突。如果说上述两种战争边缘状态是冷战结构的直接延续,那么,中日围绕钓鱼岛和东海的角力,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围绕南海的矛盾,以及美国的无处不在的“再平衡”,则是全球和区域地缘关系中的新的战争边缘状态。思考和探索东北亚区域的和平,首先需要描述当今这种战争边缘状态的性质。 日本理论家柄谷行人从马克思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获得灵感,论述历史中的“重复”现象,他说:“我强烈地感觉到,历史的重复性正在东亚地区上演。1894年的中日战争塑造了当前的东亚地缘政治结构,这恰巧是120年前的事情。……这正好接近于一个历史循环期的时间长度。这里的角色主要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朝鲜和韩国、日本、冲绳岛,还有非常重要的美国和俄罗斯。” 《“日本马克思主义”、新左翼运动和历史的辩证法—柄谷行人访谈录》,by Brian Hioe/Houston Small, 《国外理论动态》(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No. 4, 2016, 第7页。 他越过了1930年代,而将“重复”的起点设定在1890年代。 为什么不是1930年代?1930年代中国四分五裂,朝鲜半岛和台湾地区处于完全的殖民地状态。那是一个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而1890年代中国仍然是这个地区虽然正在衰落但仍然最庞大的帝国,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则是其藩属国,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正将自身转变为一个新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890年代与当前的局势的相似性在于:伴随中国重返大国地位,东北亚重新回到了帝国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之中。 同上,第8页。 在这里,帝国与帝国主义指的是一种国际关系格局,而并不仅仅指中国与日本及其他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帝国概念不仅指称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而且指称一种国际秩序的规范;而帝国主义概念也不仅指称某个扩张性的主权国家,而且也表示一种国际秩序规范。 我在思考19世纪东亚的区域秩序时也是从帝国与帝国主义的角度展开的,但如何将这一描述置于当代语境中,似乎还需要再斟酌。正如1848年第二次法国革命将拿破仑推上皇位,并非重演凯撒遇刺后建立的罗马帝国的脚本,即便东北亚出现了貌似1890年代的格局,新的冲突也绝不会是甲午战争的翻版。朝鲜、越南是经历民族革命并在反侵略战争中诞生的主权国家,它们不再是中国的藩属;日本、韩国在冷战时代被纳入美帝国的军事-政治保护圈,是获得了依附性发展的发达的半主权国家。至于中国,任何对其性质的界定都需要处理中国历史的两个连续性:第一是帝国与现代主权国家之间的连续性—在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漫长的革命之后,中国不但摆脱了半殖民状态,而且也以一种从革命中形成的独立自主的态势(既不依附于美国,也不依附于苏联)进入全球和区域的秩序,并在人口和地域上大体保持了前20世纪帝国的规模。第二是社会主义时期与后社会主义时期的连续性。中国是触发1989-1991年世界性的社会主义体系发生巨变的最初环节,但在冷战结束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解体之后,中国的政治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当代中国是否像1890年代那样,代表着一种帝国秩序,并以此挑战帝国主义秩序?在苏联解体之后,在东北亚区域维持帝国秩序的早已不再是中国。如果日本希望成为它所说的“正常国家”,那个“正常”的尺度肯定不可能从与中国的竞争中产生,而只能是从美国的帝国秩序保护/限制下摆脱出来。如果东亚地区的传统朝贡关系是一种形式上不平等的宗藩关系,那么,美国的帝国秩序是借助于形式平等的主权概念形成其支配-臣属关系。但是,作为主权国家的日本试图成为“正常国家”不正说明所谓“主权”的形式与实质之间的脱节吗? 在柄谷行人提及的几个角色中,最能揭示东亚区域秩序变迁的恰恰是最易被忽略的冲绳。以琉球(冲绳)为例观察帝国与帝国主义这两种秩序在19世纪、20世纪和当代的变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格局是对1890年代的“重复”这一有趣的命题。这一时期的冲突。选择冲绳为中心有几个考虑:第一,覆盖冲绳岛屿中心位置的美军基地不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而且也是当前亚洲军事霸权的核心所在。中日围绕钓鱼岛的冲突实际上是冲绳问题的一个副产品,东海、南海、台湾海峡、朝鲜半岛,以及对俄国的军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