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史料★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 《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判断材料1中图一的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1中图二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 (3)赏识图二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发展历程。 审设问 第(1)问由图中人物生平时间,判断出是孔子,其贡献结合教材回答。第(2)问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第(3)问考查“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第(4)问从儒家思想、自身主张和社会环境回答。 扣教材 孔子的贡献;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焚书坑儒”;汉武帝的政策。 条理作答 (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办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典籍上,编辑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被称为“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封建的“三纲五常”学说。 (3)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和重视。 课外视野拓展 三年不窥园 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习思考 1.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教材P9) 提示:秦王朝实行“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药、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 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教材P10) 提示:汉武帝改革官吏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做了理论和人才准备。 3.《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教材P11) 提示: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汉明帝的举动,表明汉王朝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根本目的是加强汉王朝的统治。 4.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教材P11) 提示:这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现象。“学而优”是“仕”的基础,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但现在“学而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