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8《书愤》课件(语文版必修3)2.ppt

语文:2.8《书愤》课件(语文版必修3)2.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朗 读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独学(找到不会的) ●要求: 1、不允许交流; 2、双色笔:蓝笔答,红笔标注不会的问题; 独学结束的学生起立(起立时把凳子轻放桌下,继续独立思考不会的问题。小组成员全部独学结束时,组长在评价表中得分)。 (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第四名7分;第五名以后6分。) 对学、群学(学会不会的) ●1 先对学,后群学。 ●2 声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3 组长对导学案完成情况检查。 (群学结束,小组全体成员坐下,理清思路,把学会的题目在导学案中完成。组长在评价栏中得分。) 达标测评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组内小展示(展示学会的) ●组长合理安排组员全面交流群学内容; ●按照老师布置任务准备大展任务; ●组成员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 大展示 (共同探究问题要点) ●展示方做到“三大” (大胆、大声、大方),形式多样; ●听展方聚焦快,脚步轻,点评、质疑和补充; (得分标准:顶针式评价;听展组发言每人只得1分)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从经历、感情、表达技巧、作品风格入手)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壮志难酬) 陆游——(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 游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感情基调把握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瓜洲渡, 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陆 游 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3、解释加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