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5.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 □ 苏 轼 卜算子 □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 这首词是以孤鸿自喻寄托感慨之作。全词写景兴怀。人鸿互喻,物我交融,笔冷意苦,寓意幽深,超旷孤逸,颇见人格。 二、一词多义 四、特殊句式 (1)①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②轮扁,斫轮者也 以上为________句。 (2)以为口实 以上为________句。 【自我校对】 一、废置、搁置 二、(1)遗失、遗漏/遗失、遗漏的东西/遗留/给予,赠送 (2)相当于“之于”/相当于“之乎” (3)成为,变成/做/作为,当作/是/被/指心理活动/有/呢/治理;被/装作/为了/给/对,向 (4)隔阂/间或/秘密地 三、(1)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2)意动用法,以……为贵为重 (3)名词用作动词,证实 四、(1)判断 (2)省略 一、作家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二、背景回放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他的表兄。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偃竹画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深厚友情。 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 一、重点突破 1.本文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 【参考思路】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缣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的竹子开的玩笑,并回忆《筼筜谷偃竹》的由来;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筼筜谷》诗曾引得文与可为之喷饭。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本文阐发了哪些创作思想?说说它们的含意。 【参考思路】 本文阐发了“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前者是说,客观事物必须反复观察,凝神细想,一旦构思成熟,灵感突发,就应不失时机地捕捉,一气呵成地创造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后者是说,从艺术构思的完成,到艺术形象的诞生,必须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将心中的意象化为笔端的造型,而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来掌握。把两者结合起来,则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再到表达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 3.文中通过哪几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 【参考思路】  二、疑难辨析 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参考思路】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艺术特色赏析 本文以画为线索,叙述自己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主要特色有: 1.挥洒自如,章法严谨 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