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枣庄八中北校刘锦杰).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3-13 理清剧情结构 莺莺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重爱情,轻功名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滚绣球 1、恨归去得疾 2、恨不倩疏林挂住 斜晖 3、此恨谁知 本折的戏剧冲突: 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主题 这一折通过张生、莺莺离别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张生莺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元杂剧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作业: 1、做《自主学习丛书》。 2、背诵四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的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与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爱情 轻功利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 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 张生的体贴之心。 ② “望夫石”:表现崔莺莺 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庄子》。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长亭分别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以劳燕分飞比喻夫妻别离。) [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一煞】 此曲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思路:1、 意象? 2、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 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 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 西 厢 记 * 西 厢 记 * 西 厢 记 * 西 厢 记 * 西 厢 记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3.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