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要点

夔门(kuí)? 耸峙(zhì)? 篙工(gāo) 攲侧(qī)? 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 端倪(ní)? 翎毛(líng)? 抟(tuán)? 燧(suì)?? 混沌(hùndùn)? 追溯(sù) (二)解释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耸峙:高耸矗立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体会文意,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 ? 二、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 2、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 3、三峡简介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 四、文本研习 (一)注音 夔门(kuí)? 耸峙(zhì)? 篙工(gāo) 攲侧(qī)? 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 端倪(ní)? 翎毛(líng)? 抟(tuán)? 燧(suì)?? 混沌(hùndùn)? 追溯(sù) (二)解释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耸峙:高耸矗立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 五、理清思路: 浏览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明确: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是谁?”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 六、课文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写作者对三峡的神往 第二部分(29):“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2段: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 第5、6两段想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 第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1012):追溯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