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共领域探讨问题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前公共领域探讨问题综述

当前公共领域研究问题综述   摘 要 由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公共领域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公共领域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中国公共领域的历史争论、特征及构建必要性做了归纳说明,最后,对研究情况做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 公共领域 中国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05-02 近年来,随着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深入,公共领域也逐渐为我国学术界所关注。通过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总库检索篇名包含检索词“公共领域”的文献,发现研究文章达540篇,硕士论文有68篇,博士论文为16篇。由于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特别是2002年“十六大以来”,“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建设的吁求,社会政策的改革和社会重建逐渐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议程。”中国学者在扬弃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同时,开展了构建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可以预见,中国公共领域建设问题必将成为学术界研究新的热点 一、公共领域内涵的研究 汉娜“政治公共领域”一词。在阿伦特看来,公共领域作为人的卓异性的表现场所和展示人自身的空间存在并显示自身为“共同世界”的永恒存在,是与私人领域相对的。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系统化的公共领域理论,他详细介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涵义、要素、运行机制,并且提出在理性批判交往的公共领域的基础上构建全球公民社会。当代一些著名学者,如加拿大的查尔斯“公共领域是政治外的公共活动空间,政治权力在此必须倾听”,“在公共领域中,整个社会透过公共媒体交换意见,从而对问题产生质疑或形成共识。”我国学者黄宗智和许纪霖将“公共领域”看成是不同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充满张力的区域,将“公共领域”视为一种“第三域” 可见,关于公共领域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从以上概念争论来看,对公共领域概念界定大致有两种路向:一种观点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处于公共权力之外与之对立的,主要由公共舆论和公众意见所构成的领域,对公共权力的批判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另外一种观点倾向于温和、理性,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处于个人官方两者之间但又不隶属任何其一的社会领域,它是一个由官方和平民共同承担、公开的、公众主动参与的中间舞台 二、关于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 对于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陈勤奋认为构成公共领域的要素分别为“公众”“ 公共舆论”以及“公众媒介与公共场所”。许英等认为所有类型的公共领域都应同时具备“(同质或异质的)参与者”“(沟通或非沟通的)媒介”以及“(辩论或非辩论的)共识”三大要素。黄晶认为公共领域的构成要件为:公众是公共领域的主体、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平台、自由交往是公共领域的核心。罗贵榕认为,公共领域由三大要素构成,即“参与者、 公共空间以及自由交往”。杨仁忠在其著作《公共领域论》中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要素包括公共空间、民间组织、公共传媒以及社会运动” 三、对中国公共领域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一)关于中国历史是否存在公共领域的争论 最初是西方学者根据西方经验的框架来解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纯粹的学术尝试。兰金的《浙江的精英活动和中国的政治演变,1865-1911》,罗威廉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会共同体,1796-1895》都力图运用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从中国社会内部着眼,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西方史学界的研究也带热了我国在这方面的讨论。大量的关于公共领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文章问世,主要有王笛的《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许继霖的《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等 综观上述主要文献,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存在说。美国学者萧伯齐、中国学者王笛、李长莉通过他们对晚清中国社会的调查与实证研究认为,中国自明清以来已经形成包含国家和社会两个方面力量的公共领域。其二,不存在说。美国学者孔复礼、中国学者马敏等人认为中国近代并未形成足以与国家对抗的自治空间,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被当成对国家的一种非正式辅助。其三,第三领域说。美国学者黄宗智认为,第三领域是指“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认为中国清末出现的是这种第三领域,可以采用“第三领域”这一概念标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与存在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领域存在的形态 对中国公共领域存在与否的争论,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还不存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共领域。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伟教授认为,中国并未产生公共领域。他认为,中国现在虽已出现公域与私域分化的趋向,但更多仍是形式上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领域已经存在,如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胡容等就持此看法。由于当今传媒的发达,民众能在同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