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 【提要】 本文 分析 考察了王艮先生學說的核心範疇 ——“道”。指出“道”的特點是“中”,即合適、適中、中庸;“道”是“天然自有之理”,並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見”。“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道”沒有古今之異,沒有等級差別,聖人之道與百姓日用之道無異;對於“道”,必須全面地把握。王艮先生將形而上的天理“道”,與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載體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體現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徵。 【關鍵詞】 王艮 道 中 天理 至善 良知 性 身 百姓日用 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學說,黃宗羲《明儒學案》稱其“謂百姓日用即道”。侯外廬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則稱之爲“百姓日用之學” [1],這顯然是依據《心齋先生全集·年譜》[2]中,世宗肅皇帝(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31年)先生四十九歲”條所云“是年四方從游日衆,相與發揮百姓日用之學甚悉”而來的。如今,“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之學”,已被衆多學人視爲是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命題”了。然而,即使是廣爲流行的觀點,有時仍有重新加以審視的必要。 倘若仔細推敲一下,便會發現,所謂“百姓日用即道”,其實並不是在給王艮先生的“道”下定義。在王艮先生本人的學術資料中,也找不出“道”就是“百姓日用”這樣的表述。“百姓日用即道” 乃是一種省略的說法。如果按照王艮先生的原意,完整地加以表述,則應當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 自然 而然、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的 “至善”的“天理”、“良知”,這就是“道”。當然,由這一特定角度,而將王艮先生的學說,稱爲“百姓日用之學”,則亦未嘗不可。只不過王艮先生的學說,也講“道”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用,甚至還有“出則必爲帝者師,處則必爲天下萬世師” [3]的說法,這就明顯已經超出“百姓日用之學”的範圍了。 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的 “至善”的“天理” 、“良知”,就是“道”。這符合王艮先生的原意嗎?還是來看看王艮先生自己是怎么說的吧! 第一,“道”的特點是“中”,即合適、適中、中庸;這是“天然自有之理”,並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見”。 或問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來者,中也。”曰:“然則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謂之道?特無先覺者覺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有所見便是妄,妄則不得謂之中矣。”[4] 所謂“百姓之日用”,乃指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著的“道”;對於此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此“道”即“中”。這“中”不能加入“人”的“意見”,“凡設人爲,皆是作僞;故僞字從人從爲” ,“不執意見,方可入道” [5]。爲什么呢?因爲“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纔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 [6]。王艮先生的這種說法,是否受到《荀子》和《莊子》的影響或啓發,則就難以查考了。 王艮先生的這個“中”,確實來源於子思的《中庸》。他說: 《中庸》先言“慎獨”、“中和”,說“盡性”學問,然後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處、進、退”之大義也。[7] 惟皇上帝降“中”於民,本無不同,鳶飛魚躍,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漢,此水也。萬紫千紅,此春也。“保合此中”,“無思也,無爲也”,“無意、必,無固、我”,無“將迎”、無“內外”也。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學也者,學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乃爲“修之”之道。故曰:“合著本體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體。”先知“中”的“本體”, 然後好做“修”的“工夫”。[8] 皇天上帝降於民的“天理” ,即“中庸” 之“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人們的所謂學習,便是“學以修此中也”。 第二,“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中庸”之“道”,體現於人,便是“良知”,即“性”。 王子敬問莊敬持養工夫。子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9] 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曰:“同。”曰:“有異乎?”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以爲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10] 天理“道”是“至善”的,體現“道”的人之“性”也是“至善”的,而“性”的載體“身”,亦應是“至善”的。 子謂徐子直曰:“何謂至善?”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 曰:“道與身便尊,身與道何異?”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歟?”子直避席請問曰:“何哉,夫子之所謂尊身也?”子曰:“身與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謂之尊道。須道尊身尊,纔是至善。”[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