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绩效管理策略.pdfVIP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绩效管理策略.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第25卷,第 6期,2008年 11月 JournalofZh~iangSci—TechUniversity Vo1.25,No.6,NOV.2008 文章编号:1673—3851(2008)06—0742—04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绩效管理策略 徐木兴 (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杭州 310018) 摘 要:通过对 “心理契约”内涵的诠释,分析 了高校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重视 “心理契约”的必要性,认为高校应 通过注重教师的始业教育、关注教师的“期望值”、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和强化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策略,构建基于 心理契约的绩效管理体系。 关键词:心理契约;绩效管理;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高校绩效管理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在帮助高校吸引人才、积聚人才,获取竞争优势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现状分析来看,绩效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力度还远远不够,绩效管理 方式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此,笔者拟以“心理契约”理论为视阈探求高校绩效管理的构建策略。 1 “心理契约"内涵与特点 1.1 心理契约的内涵 组织行为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在其 《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首先应用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他 认为在员工与组织之间,除正式契约外,还存在隐含、非正式、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组织 中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_l1]。其后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Schein,1965)将契约的概念引入心理 学领域,把 “心理契约”界定为:“在一个组织中,每一个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 些不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即组织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组织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 自身发展的 “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_l2]。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家、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商学院教授丹尼 斯 ·卢梭(Rousseau,1989)~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心理契约的定义,他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价值性 质,也有 “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而且,卢梭认为对义务的知觉 比期望更强,打破期望人们会产生失望的感 觉,而打破义务人们则产生愤怒的情绪I3]。概括以上学者的说法,心理契约即员工和组织双方不成文的、内 隐的契约或相互的责任和义务。就高校而言,即是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一系列相互的期望,以及双方之间的一 种责任、义务的承诺与互惠,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双方都能找 到各 自聚焦点的最大公约数。 1.2 心理契约的特点 1.2.1 心理契约的内容是主观性的 心理契约与合同契约虽然都存在于组织环境中,但两者的核心内容并不相同。心理契约是契约主客体 收稿 日期:2o08一O5一O4 基金项 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6年研究课题成果(06N32);浙江理工大学 2006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 目阶段性成果 (zdO6001) 作者简介 :徐木兴 (1974-- ),男,江西万年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政治学研究。 第 6期 徐木兴: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绩效管理策略 743 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 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组织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 自己的体验与见 解,往往会造成 自己的期望与组织的解释不一致。可以说, 表 1 合同契约与心理契约的主要差异 双方的这种期望带有浓厚的博弈色彩。而合同契约其 内 容、职责、权利都是明确稳定的,不能随契约一方的主观意 愿改变而改变。波特 ·马金 (Makin)曾就两种契约内容的 基本差异作过精炼概括 (如表 1所示)L4]。 1.2.2 心理契约的建立是双向交互的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组织个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式的联系,组织和组织个体双方在心理契约中的 主体地位是平等的,组织和组织个体同时都扮演着主、客体的双重身份,组织和组织个体各 自在向对方提出 期望和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 自己的期望,心理契约正是在创造组织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