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degger的哲学思想与资讯科技.PDF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eidegger的哲学思想与资讯科技

資訊社會研究(1) 頁 1-31 ,2001 年 7 月 Heidegger 的哲學思想與資訊科技 黃厚銘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摘要 Heidegger是當代對科技最有思考的思想家之一。時值資訊時代, 資訊科技正以風起雲湧之勢而來,基於他在技術哲學上的地位,及其建 立人類與科技間適切關係的用意,我們有必要援以為思索資訊科技、尤 其是網際網路的參考依據。依循 Heidegger的見解,本文主張,科技與 科技應用是有所不同的,科技應用是科技特性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 對資訊科技進行思索,正是為了掌握資訊科技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以期 在兩者間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在 Heidegger的名著《存有與時間》當 中,他還點出現代人對速度的追求,應有其本體論上的理由。本文主張, 資訊科技的速度革命使得等待所蘊含的代價隨之提高,以及事情在短時 間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大增,這又促使我們更加熱烈追求速度革命。此 外,本文採納了 Heidegger對實物的與本體論的認識方式之區分,主張 日常生活的本體論認識方式是一種關切的態度。而此一關切態度所蘊含 的涉入才是空間性的基礎。同理,模控空間的空間隱喻也是植基於使用 者的涉入與投注(illusion),而無須預設客觀物理空間的存在。並且, 模控空間也如同 Heidegger對安居所做的分析,已成為網友們滿足自由 與安全心理需求的無何有之鄉。 關鍵字:海德格、科技決定論、天命、座架、模控空間、空間性、速度 2 資訊社會研究(1) 一、前言 Heidegger 是當代對科技最有思考的思想家之一。Seubold與Poggeler 等人甚至主張,對科技思索是 Heidegger 哲學的核心(紹伊博爾德, 1993 :1-2 ;另參見宋祖良,1996 :4 )。他曾經寫作了一系列與科技本質 相關的文章,尤其是〈向技術提問〉一文更是技術哲學的經典(舒爾曼, 1995:84- 114 Heidegger )。 在該文開頭曾經開宗明義地指出,他的提問是 企圖為人類與科技之間的自由關係做準備。面對資訊時代的來臨,資訊 科技對於人類社會、文化的衝擊,已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並且引發 悲觀、樂觀等不同立場的爭議。基於 Heidegger 在技術哲學上的地位, 及其建立人類與科技間適切關係的用意,我們有必要援以為思索資訊科 技,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參考依據。特別是,在 Heidegger 的名著《存有 與時間》當中,他還點出現代人對速度的追求,應有其本體論上的理由。 實際上,速度革命可以說正是資訊科技進展的核心。許多對於資訊科技 的嶄新應用方式,其可能性都是基於電腦微處理器速度的提升,以及網 際網路頻寬的擴大。Heidegger 自身雖未對此一問題給予深入的探究, 但就其所指陳此在(Dasein)做為在世存有(being- in-the-world )所蘊含 的時間性而言,我們或可循此進一步探詢當前資訊科技速度革命背後的 Noberg-Schulz 1986,1994 意涵。而他與建築、空間相關的分析,經由 ( ) 的引介,也成為建築現象學的重要礎石。如今我們經常以模控空間 cyberspace 1 ( ) 來指稱架構在電腦網路相關軟硬體與通訊協定等資訊科 技之上的新興活動場域。但這個隱喻的採用究竟有何基礎? 此一問題 卻未曾得到釐清。Heidegger 對空間、空間性、以及對地方感的分析, 1正如 Featherstone(1995:2-3)所說的 :「模控空間(cyberspace)一詞所指涉的是一個資訊 空間,在其中資料如此安排以便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you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