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docVIP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引言 读三国志?? 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赤壁今犹在,所有故事却已长埋江水之下,即使有史书记载,我们也无法真正的见证历史真相。后人只能从文字和传说中遥想当年的种种,一部《三国演义》真真假假,演绎了不一样的三国时代,但是无论人们怎么传,诸葛亮和周瑜的功劳还是紧紧的与三国连在了一起。的确,如果没有他们,历史又将怎么改写?然而他们理想都失败了,天下归一,只不过主人,并非他们理想中的那个。重读《三国演义》,于李九龄的这首诗里也读出复杂的感觉:诸葛亮和周瑜是三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他们的一生也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第一部分 两个人的悲剧 为什么说诸葛亮和周瑜的命运是悲剧?“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应当是悲剧精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具有了这一特质。而“悲剧精神是指面对痛苦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在独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抗争与超越精神”㈠,诸葛亮和周瑜同时具备了悲剧人物的命运和人格。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英才的相似与不似。 作为蜀、吴两国的中心人物,诸葛亮和周瑜存在着许多层面的相似性和对立性,理清这些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悲剧形象。 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罗贯中的设定很有意思: ①两个人是一文一武,诸葛亮作为文人,却担任了军事指挥;周瑜是武将,却间接充当了孙权的谋士。 ②同样是胸怀天下又有所不同:前者年轻时在隆中避世高卧,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而后者早年就积极入世,跟随孙策准备用武力取得统一。 ③同样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命运,刘备对诸葛亮的是知遇之恩,就如伯乐与千里马,——读《三国》,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诸葛亮那么有才还在隆中高卧,我个人觉得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在前面周瑜请鲁肃的那句话:“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三国》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谋士和大将跳槽,比如贾诩、姜维、陈登等。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乐,并非真的不求闻达,只是有自己的求君标准罢了。他既看主公的道德人格,又看重对方的知遇,恰好刘备的身份又带点“正统”,基本符合了他的要求。而周瑜凭着勇毅担当的精神和孙策友情的召唤,积极入世,不在乎正统。 ④都被托孤,侍奉两代主人。诸葛亮是被直接托孤,刘备当面遗言,但是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把他吓得冷汗淋漓,从此不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三国志》中,相同境遇的是张昭,并没有提到周瑜。罗贯中则改为周瑜被间接托孤,由吴太夫人转告。“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当即把周瑜的档次提升了,也为他今后的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他以年轻受重用,底下的臣子当然有嫉妒不平的(比如后来赤壁之战时的程普),历来功高震主,孙权心里难免忌惮周瑜;为了表明自己的忠义,周瑜必须尽心尽力,帮助孙权夺荆州、打天下,战死沙场在他看来才是死得其所。 ⑤力挽狂澜,三分天下。可以说,有了他们两人的努力,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诸葛亮将刘备从困局中解救出来,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联合东吴对抗曹操;周瑜先是辅助孙策开拓江东,又扶持孙权上位,更打败了曹操大军。 ⑥都是“理想人格”下的悲剧产物,周瑜和诸葛亮的同样优秀有才华,胸怀天下又志不在功名,在充满暴力的世界里都保持着一份文人的儒雅风度。小说创作发展到明代,深受中国中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所以罗贯中把这些也注入了角色里,使得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在文化冲击和融合中产生矛盾,转化为他们的悲剧。 二、“高山流水,知音难求”,舍身取义的悲剧。 友情分“君子之交”、“泛泛之交”、“生死之交”、“手足之交”、“刎颈之交”等,《三国》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许多人物免不了扯上交情,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的友情成为多少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最虚伪的是曹操和刘备,这二人在政治上对立,在“青梅煮酒”一段文字中,两人看似朋友交谈却又勾心斗角;最传奇的是羊牯和陆抗,对立的两方将领,居然能做到相敬如宾,相安无事十几年。 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为了知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为周瑜写的祭文中,“魂如有灵,以鉴别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非常符合他们为知己而发的心声。(第五十七回) 前面说过,诸葛亮和刘备的知己关系是伯乐和千里马,“诸葛亮的形象既是一个历史形象,也是一个文学形象,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道德形象而存在的。其形象的基本特点就是‘忠’。”㈡“忠”对诸葛亮而言已不再单单是对君王的表现手段,而是忠于这份知遇,毛宗岗在第五十回评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怀惠者小人之情,报德者烈士之志。虽其人之大奸大恶,得罪朝廷,得罪天下,而彼不害我,而以国士遇我,是即我之知己。”诸葛亮在报恩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德,也让两人的友情得以升华。 而周瑜和孙策则更像

文档评论(0)

大漠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