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新历史课本的认识.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上海新历史课本的认识

对上海新历史课本的几点认识 梅林中学 曹钟声 如何评价和使用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师一直面对的一个难题。最近有关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争议就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困惑。上海历史课本及试题因其灵活新颖而为人们称道。然而,新学期正式启用的新版上海历史课本却引起了人们莫大的争议,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本身会成为一个历史事件。引起争论的内容是什么呢?《纽约时报》刊发的《毛去了哪里?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报道说:上海的新版历史教科书“聚焦于叙述经济增长,创新,外贸,政治安定,尊重多元化文化及社会和谐等,摩根银行,比尔盖茨,纽约证券交易所,航天飞机,日本子弹头列车都予强调;相对的,曾被视为历史转折点的的 法国大革命与布尔什维克革命,不再受到重视,毛泽东,长征,列强欺凌中国,南京大屠杀等史实只在初中历史课讲授”。 这样概况起来争议焦点一是内容上的增减,二是编写形式上的变化。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新版上海教科书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是对传统课本历史内容的积极修正 长期以来人们片面的强调历史学科意识形态的功能,强调历史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历史被简化为一部政治史,阶级斗争史。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古代史成为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成为五次反侵略战争的苦难史,中国现代史成为两条路线斗争史。在历史课本中我们看到的或是你死我活,或是硝烟弥漫,无法看到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至于说到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看到的只是少数几个风流人物在指点江山,而人民群众则成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不能说不是历史教学的悲哀。 新时期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政治历史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仍然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大事件,大人物,大线索仍然是历史课本的基本内容。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减少了这些方面的内容,而增加人类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叙述,正是对历史本来面貌还原的一种尝试,这样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才能更加全面丰富。 二;新版上海历史课本有关当代内容的增加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传统历史课本片面强调历史教学的历史性,偏重古代历史,近代历史的叙述,而忽视现代,当代历史的叙述。好象历史只是在讲述前天,昨天的故事,而于今天更于明天无关,从而造成了学生于历史的距离感,陌生感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新版上海历史课本增加了全球化,社会和谐,盖茨,天空飞船,日本子弹列车等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元素,这正是对传统课本内容的弥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理论即坚持基础性又显示时代性,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因为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学习历史最终是要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历史教学正是引导学生了解昨天,理解今天和预测明天。 三;新版上海历史课本在编写形式上的变化体现了创新精神 新版上海历史课本在编写形式上有二点显著变化。一是初中和高中,高中各年级教学内容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二是课程内容以人类文明史为线索和架构。我认为这恰好是对传统历史课本编写缺限的校正体现了创新精神。传统的历史课本采用历史知识初中,高中循环反复的方式,造成了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大同小异,这既违反了人们的认知规律,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历史教学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新版上海历史课本编写形式的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初中和高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呈现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递近性。传统的历史课本侧重历史知识的记忆,以至于学生把历史学习等于死记硬背从而对历史学习畏难害怕,敬而远之。记忆是历史学习的条件但不是全部,也不是目的。历史教学的更高层次是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汲取历史智慧。历史教学要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开拓空间而不是人为的增加困难而拒人门外。 四;一个重要的启示------观念更新的重要 造成对上海新版历史课本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认识,判断事物的标准,观念不同。我认为对新版上海历史课本非议的观点存二个误区。一是用旧的标准看新的事物。把新课本与旧的课本比较,发现了新课本与旧课本的不同,就得出了新课本矫枉过正。离经叛道的结论。而忘记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课本的也应该与时僵变化的,有变化才有活力,有变化才有进步。二是用代替单一性多样性。人们习惯于大一统,单元化。用一个标准衡量事物。千篇一律,忽视事物的多样性。从而把特点看成缺点。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而历史课本为什么不能各俱特色,各显千秋呢?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地区之不同为什么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本呢?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院”。世界的美丽在于它的多样性。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选择。当初,《万历十五年》出版时不被许多人接受,然而时至今日,它的写作形式不是受到广泛的欢迎,认为历史也是可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