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规程.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地区水稻生产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的选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地区水稻生产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物激素planthormone

由植物自身合成,通常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并且在极低浓度下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有

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growthregulators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

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具有天然植物激素作用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

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

4.1基本原则

4.1.1遵循《农药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选择取得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登

记推荐的浓度范围施用。

4.1.2遵循“生产需要、适期调控、科学用药、安全第一”的原则,根据水稻生产实际需要和植物生

长调节剂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机制进行合理选择。

4.1.3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需以不造成环境污染、不危害人体健康、不降低产品品质为

原则。

4.1.4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后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应符合GB2763-2021要求。

4.1.5生产上大规模地应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之前,需进行前期试验。

4.2水稻生产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

3

4.2.1促长、增产调节剂

24-表芸苔素内酯、28-表高芸苔素内酯、14-羟基芸苔素甾醇、24-表芸·三表芸等。

4.2.2控旺抗倒伏调节剂

烯效唑、甲哌鎓、调环酸钙等。

4.2.3抗逆增产调节剂

S-诱抗素、芸苔素内酯等。

4.2.4秧田壮秧调节剂

吲哚丁酸、吲丁·萘乙酸、吲丁·诱抗素、烯效唑等。

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时期及施用方法

5.1水稻播种期

水稻播种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药液浸种,促进种子根系生长和发育,增加须根数量和长度,利于

提高成苗率和培育壮秧。常用药剂参见附录表A.1。

浸种处理时,需要解开种子包装袋,浸种的溶液用量要没过种子,使种子充分吸收药剂,浸种时间

24h~36h。

5.2水稻苗期-移栽前

水稻1叶1心-3叶1心期或移栽前一周,喷施适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根系发育,提高秧

苗素质和抗逆性能。常用药剂参见附录表A.1。

5.3水稻分蘖期

水稻分蘖期是决定亩穗数的关键时期。分蘖初期喷施芸苔素内酯类农药可促进秧苗分蘖和根部生

长,提高分蘖成穗率。生产中常用药剂参见附录表A.1。

5.4分蘖末期-拔节前

水稻分蘖后期,拔节前7d~10d,喷施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株的生长,增加茎粗,缩短

基部节间长度,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常用药剂参见附录表A.1。

5.5孕穗期~齐穗期

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各喷施芸苔素内酯类调节剂1次,提高水稻成穗率和结实率,从而提高水

稻产量和品质。常用药剂参见附录表A.1。

5.6灌浆期

灌浆期是形成籽粒和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要做好养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光合效率的管理,达

到促进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目的。常用药剂参见附录A.1。

6注意事项

6.1严格掌握使用浓度和施药时期,不能随意加大用药浓度和用药次数,以免产生药害。

4

6.2同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施药方法和不同施药时期而选择相应的使用浓度。

6.3施药时要选择良好的天气进行,应避开高温、大风、雨水天气。施药浓度应根据气温适当进行调

节,当温度偏高时使用较低浓度,温度偏低时使用较高浓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多来源网络,仅供交流与学习参考, 如有侵犯版权,请私信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