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颜一鸣.docx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颜一鸣.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基础篇】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一本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全国著名师范类大学教授参与编写,同时由“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组各位专家、参加实验的广大教研员、校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智慧奉献的结果。

从丛书的编写内容来看,这是一本具有系统性研究的教材,把“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工程,从①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②什么是深度学习?③如何开展深度学习?④如何保障深度学习的实施?四个问题依次阐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侧重去阅读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内容,也就是如何去实施。因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概念相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一定的距离,且内容上枯燥。然而在教龄5—10年这一发展期的教师,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学和教研才能深入。这里举两个例子:1.早年的“创新杯”说课。刚接触说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模仿,即别人的小组合作是什么形式就模仿成同样形式,别人的信息化手段是什么手段就模仿成同类的手段,很少思考,非常盲目。而当经历过一轮说课比赛后,在辅导下一轮说课选手的过程中,就更多的把时间放在“为什么这样学”,而这也恰恰是说课中最重要的东西。2.2019年上半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从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等7个方面20条政策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向,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要去研究劳动教育、“1+X”证书制度等理念,因为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认知进阶顺序一般是“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比“为什么”更高阶的,是学习者要参悟到“为什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即这种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我想阅读也是如此。

【感悟篇】

深度学习原来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我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研究生二年级《人工神经网络》课程的学习中曾接触过这个概念,是由“人工智能教父”Hinton等人于2006年提出,提出的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后来,深度学习被移植到了教育教学领域,迅速风靡。但是,教育教学中,人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网上的百科词条也仅仅能检索到机器学习中深度学习的概念,没有人本身深度学习的概念。人的深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展以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专业核心知识,把握专业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个人认为人的深度学习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人的深度学习应该是因循学习者身心发展和科学认知规律的学习

人的深度学习活动应是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等科学设计并展开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其学习内容、难易程度、学习强度、学习方式,还是学习的环境、时间、节奏等因素都必须与学习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认知规律相符合,这是深度学习的前提。超过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是很难实现深度认知的,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认知。

比如:电工基础课程是依据数学知识来认知,形成概念。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置于电路基础课程知识的,如数学知识“均值定理”概念后置于电路知识“电源最大输出功率”概念,数学知识“弧度制”概念后置于电路知识“相位”概念,也正是因为学生缺少数学知识的支撑,致使学生心中的概念和我们理解的、希望学生领悟的概念存在差异。而对概念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往往是造成“互不理解”的重要原因。

二、人的深度学习应该是学习者深入理解学习对象(问题情境)本身的学习

要实现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学习者要对研究的对象(问题情境)本身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要理解与其相关的背景、环境等因素。人只有深度理解了问题本身,才有深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比如,16年在台州市中职课堂教学上执教的《认识电磁铁》。整节课只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机床控制柜中的交流接触器无法正常吸合,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3次实验探究,才悟到“交流接触器无法正常吸合的原因”本质是电流过小——而其表象原因是电压过小,或者部分断路造成电阻过大等原因。

学生只有对这个问题情境有了深度理解,并穷尽这个问题背后所有的可能,才能真正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身,后续问题的深度解决才有可能。

三、人的深度学习,指向全面、完整、丰富地学习

因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基础教育课程,所以书上经常用中小学数学、科学、物理进行举例。这里我们也以小学数学中经常遇到的经典问题——“两个物体相遇”,如果我们摒弃“已知什么→求什么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