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及其机制建设——基于东北黑土地的分析_WORD.docxVIP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及其机制建设——基于东北黑土地的分析_WORD.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问题研究”(编号:19BJY124)和“玉米收储政策改革的效率检视、目标评估和政策优化研究”(编号:20BJY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及其机制建设*

——基于东北黑土地的分析

郭庆海张美琪刘帅

[摘要]耕地质量稳步提升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农户是耕地质量维护的直接和最终实施者。耕地质量保护主要基于国家、集体和农户三个维度,国家以制定、实施法规和提供公共物品为手段,集体主要通过承包合同予以约束,国家与集体维度的保护措施主要通过农户行为予以实施。本文基于多元共治理论剖析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逻辑机理,明晰农户耕地质量保护面临的肥料施用过量化与单一化、弃置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生产方式与种植模式不合理等治理难题。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应从多维的视角优化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长效机制,包括“数字化”耕地质量监测与补偿机制、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持机制、农业绿色循环生产经营机制。除了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外,所有耕地质量保护措施都要以最终转化为农户的采纳为结果。

[关键词]农户行为耕地质量保护机制多元共治理论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70(2023)-11-0035(10)

[作者]郭庆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农业大学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118

张美琪博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刘帅教授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一、引言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则决定了农作物产量的多寡。因此,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当然地成为国家公共政策关注的重点。为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激发农户耕地保护的内在动力与积极性,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化。〔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再到《耕地保护法(草案)》的起草及《黑土地保护法》的正式施行,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建设逐步规范化与法制化,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发展理念。〔2〕发展至今,中国耕地质量保护成果显著,但“人均耕地及后备耕地面积不足、整体耕地质量等级较低”等现实问题仍亟待解决。除此之外,农户“掠夺式”利用耕地,如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各种养地措施的弃置等人为原因造成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3〕〔4〕耕地质量的维护越来越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问题之一。以东北为例,黑土地仍未挣脱“变薄、变硬、变瘦、变酸”的桎梏。黑土地开垦初期耕层厚度一般在60—100cm,2020年耕层厚度平均值下降到21.9cm;有机质含量从开垦初期的3.0%—6.0%下降至的2.0%—3.0%;2020年,黑土地肥料氮、磷、钾投入量分别为143.4kg/hm2、81.8kg/hm2、70.2kg/hm2,施肥结构不合理且肥料总量较高,化学肥料的累积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势必造成土壤板结;土壤pH值变化来看,从2004年的6.6下降至2020年的6.2,土壤酸化趋势明显。〔5〕耕地基础地力远不能满足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导致的耕地基础地力不足可能正在成为高产、高质品种发挥潜力的约束之一。因此厘清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逻辑机理与影响机制,对耕地质量的提升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伴随着中国耕地保护法规与制度的不断探索,国家基本实现了“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耕地保护目标从耕地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也带来了政策补贴与农户保护行为的变化。围绕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因素、补偿方式与机制构建的研究成果丰硕。农户是耕地质量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又是耕地质量变化的行为相关者,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既有来自国家制度与产权结构的影响,也有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完善、科学技术支撑与来自外部监督的不足等问题显著抑制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导致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绩效较差。〔7〕现阶段中国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呈现命令型为主、激励型为辅的特点,命令型耕地质量保护政策会抑制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且耕地质量补偿制度、耕地生态保护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仍未解除限制。〔8〕引导农户加大对耕地的投入,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技术采纳的积极性,〔9〕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

文档评论(0)

9.9元专业试卷、PPT包邮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各种专业试卷分享(尤其擅长医学类);擅长专业PPT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