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

文。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

传》《史记》的精彩片段。《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艺

术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

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

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阅读《左传》里的文章,有助于我们

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

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

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

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

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

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

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学习目标:

1.积累并巩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深入理解文本,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3.从烛之武的身上探寻人生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悟透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技巧,逻辑思维。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当让学生结合新时代和烛之武的爱国和

有大勇的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一段视频。看完视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

样,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外交官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用充满

智慧的言辞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尊严。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

上有位外交官,凭一己之力,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烛

之武退秦师》来感受一下语言的力量。

二、作者作品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

左乃尊称),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是鲁国史学家。《左

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以《春秋》为本,通

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三、文言知识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文言虚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2、吾其还也。

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

2、夫晋,何厌之有?

四、自由诵读,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复述故事梗概。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在佚之狐的推荐下

奉郑伯之命,只身前往秦军游说,说服了秦伯退兵,迫使晋军撤离,

从而免去了一场战祸。

五、深入文本,探究思考

1.《左传》语言精炼,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不闻刀剑之

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品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文中哪一个字

能体现上述特点。

生:“围”

师:大家都找出来了,对,就是一个字“围”,简单的一个“围”

字,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我们来看这一段兵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

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师:用兵的策略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于敌就

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法分散各个击破敌人,势均力敌则就要努力

战胜敌军。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由此我们就能体会到,简单

2.国难当头,郑伯请烛之武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被郑伯视为救

命稻草的烛之武首先却推辞,为何?

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师:我们来看一下烛之武的身世资料,此时的烛之武已经年过70

了,但烛之武推辞仅仅是因为自己年龄大吗?

“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生:一直在郑国担任养马的官职,一直得不到升迁,他壮志难酬。

师:壮志难酬的烛之武有满腔的愤懑啊,所以,刚开始推辞来表

达不满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3.纵然心中积压了多年的不满,但烛之武最终“许之”,为何?

生:

①郑伯态度诚恳,主动认错,并晓之以理;

②烛之武深明大义,热爱国家。

4.准备妥当后,烛之武担任着保卫国家的历史使命出发了,他夜

缒而出,见秦伯,一段蕴含着丰富智慧和语言艺术的说辞由此展开。

(学生读第三段)

文档评论(0)

151****57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