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docx

“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新医科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医学正进入受信息革命深刻影响的整合医学(或新医学)时代。

新医学时代需要发展“新医科”,新医科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等方面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

随着整合医学(或新医学)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建立与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要求相匹配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这也是满足国家转型发展的外部新需求、符合医科自身改革的内在新诉求。

医学不等同于临床医学,仅仅依靠临床医师队伍,无法完全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需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医学学科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发展“新医科”,必须改变传统医科“重临床,轻基础”“重临床,轻预防”等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现状,构建医科未来整体发展的“大医学”格局。

2.

基本策略

??坚持“一个中心”的“新理念”

发展“新医科”,要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理念”,将“大健康”融入医学教育各个环节(招生、培养、就业等)和各个阶段(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康养,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建立“两类平衡”的“新质量”

发展“新医科”,需要聚焦人才培养“新质量”,建立医学教育内外部两类平衡。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

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建立健全内部师生动态平衡机制,选择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狠抓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

??推动“三大协同”的“新体系”

发展“新医科”,需要推动医教协同、科教协同、科卫协同的“新体系”发展,最终建成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

要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

要变革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才;

要重点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加大临床转化研究、医研企协同创新、技术应用推广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落实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

??强化“四种交叉”的“新模式”

发展“新医科”,需要强化医科内部学科、医科和人文学科、医科和理工学科、传统医科和新兴医学专业“四种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要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临床与护理融合、临床与药学融合,有利于保障医学的完整性;

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有温度”的医学人才;

要探索医工、医理融合创新,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若干医学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要主动适应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开办智能医学工程等新的医学专业,并将传统医科优势融入其中。

3.

政策建议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建议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相关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协同,对“新医科”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相关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开展“新医科”建设改革试点单位遴选工作,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改革建设重大项目上对上述单位予以支持。

??全面推动医科人才整体发展

对于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和单独设置医科院校,建议以学科为主体设计,针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临床药学等医学学科,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索,创新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推进基础学科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以一流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依托,以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建立医学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和国际化培养方案,推动基础医学本研贯通人才培养;

二是创新型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以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为试点,紧密依托和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学科优势、雄厚的基础医学师资和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优势,培养科学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三是公共卫生“4+2”本硕贯通多语优才计划,完善国际课程和海外交流机制,扩展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实施开设“4+2”本硕长学制项目和学程项目,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

四是临床药学本研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高层次药学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示范教材建设,进一步规范我国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而实现我国对药学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

??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建议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和单独设置的医科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服务需求为主线,积极支持探索构建医工结合、医理交

文档评论(0)

丹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