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梁应力分析实验1.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合梁应力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

用电测法测定两根组合后的梁的应力分布规律,从而为理论计算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了解不同材料、不同组合形式以及不同约束条件对组合梁的应立及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学会利用实验测量结果分析和分离组合梁内力的方法

实验背景与基本原理

梁在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是上下表面大、中间小,材料的利用率很不合理,因此提出以下改进:

改变截面的形状,如工字钢、槽钢、方钢等;

多层复合与叠加,中间选用强度低的材料,上下表面则选用强度高的材料,如三合板等或组合梁。

工程中实际的梁往往是由两根以上的梁组合而成的,本试验选择了截面尺寸相同的两根矩形梁按下述三种方式进行组合:相同材料的两个梁上下叠放,不同材料的两个梁上下叠放,相同材料的两个梁上下叠放,同时在左右打入楔块。

通过实验分析和比较多种约束下叠梁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或对内力作用等影响效果以及判断他们的承载能力大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全面讨论材料类型、结构形式、约束形式等变化对截面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的影响,为建立理论计算模型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装置与仪器设置

叠梁如图1所示,一种是材料相同的钢-钢组合而成的叠梁,另一种是不同材料的钢-铝组合而成的叠梁。

楔块两如图2所示,在距梁两端约50mm处用钢制楔块压入上下两的切槽内,楔块左右端面与梁为过盈配合,楔块上下表面与梁留有间隙。

焊接量与梁的梁断面完全焊死。

加载设备: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

应变测量仪器:YE2539高速静态应变仪。

量具:游标卡尺、钢板尺。

实验步骤

实验时每个小组测试一种梁的数据,组桥方式为单臂测量。

记录另外两种粮的数据。

实验完毕后,通过对三种梁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找出测试数据的差别,并弄清出以下问题:

理论计算

叠梁

假定两梁接触面无摩擦力,可以相对自由滑动。上梁在外力及下梁给与的反力作用下的弯曲;下梁则有上梁传递的作用力及支座反力的作用下弯曲。各两承受的内力有:剪力Q及弯矩M。

两根梁在各自的内力作用下,按自己原有的中性轴产生弯曲变形。但由于两梁是重叠在一起的,因此,必然满足下列的假设条件。

假定两梁弯曲后接触面然保持处处接触,并设上梁曲率半径为、下梁曲率半径为;上下梁弹性模量分别为、;两梁截面尺寸完全相同。

根据材料力学弯曲理论可知:

由于两梁接触面保持处处接触,所以在小形变时有,由、式联立可推得:

由此可得两梁种弯矩的比例

根据截面法就可以求出内力,平衡方程式为

将式代入平衡方程就可以求出和:

从而可以得到各梁的弯曲正应力

应变为

由于

因而

从上面式子可以看出,上下梁中应变分布规律相同,且在相同的x处,应变值相等。

由、两式可以看出两梁的弯钜成比例关系,上梁占截面总弯矩的,而下截面占。所以当上下两材料相同时,每根梁各承担总弯矩的一半。

楔块梁

由于受到楔块的限制,所以上梁下表面和下梁上表面两楔块间的总伸长相等,即,用积分形式表示为:

如果作用在梁的中央,当上、下梁尺寸相等,并根据对称条件,积分可在半根梁上进行,则可得下式:

化简可得:

结合平衡方程

和,并假设两梁材料相同,即,

可解得:

轴向力

弯矩

数据记录及处理

各组测得的原始数据如下表

表1原始数据及相关系数

上梁

正应变

高度/cm

相关系数r

钢钢

-260

-260

-129

13

138

-295

-290

-148

11

158

-323

-315

-159

-3

138

-294

-290

-156

0

155

钢铝

-487

-482

-244

2

234

-450

-439

-255

-10

222

楔块钢

-204

-203

-128

-58

21

-182

-180

-111

-49

155

-179

-204

-141

-69

1

下梁

正应变

钢钢

-152

5

155

318

319

-157

11

162

326

324

-165

1

161

305

305

-158

10

155

313

320

钢铝

-256

15

148

509

495

-234

2

224

465

460

楔块钢

-72

31

141

242

256

-53

50

152

252

252

-57

49

145

255

251

选取线性较好和比较符合理论分析的数据进行处理

钢钢叠梁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19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