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弟子规》.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一、总序

读读背背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仅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那么学文】

你能背下来吗?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问题与思考

问题与思考

1、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吗?

2、你能说说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吗?

我知道:

我知道: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创新活动

开个主题班会,说说平时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以后有何打算?

父母生病了,照顾他们

父母生病了,照顾他们……

……我帮妈妈干活``````

……

我帮妈妈干活``````

我替父母分忧

我替父母分忧

我听别人说……

我听别人说……

我听别人说……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资源支持

释文:

弟子,学生也。学是学习。生是生活。

规是规定。

依老师〔圣贤〕的规戒在日常生活确实奉行。心行自然容易得定〔不散乱〕。

孔子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逾矩是规〔善〕。从心所欲是定〔巧〕。”圣是圣贤此根据圣人孔子的训示。中国历史上的圣贤都是我们生活中学习的标准。

弟就是悌,做人首先一定要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起。其次在言行要谨慎,时时提醒在做人处事要诚信。

信包含仁义礼智信。广泛来保护一切群众。众:指生活环境。而且要亲近有仁德的人。以上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心力,再来学习知识。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孔子的有关资料: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像宋马远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思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根底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三种看法:仁,礼,仁与礼。

人生境界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命题。有一次,樊迟就此请教,孔子说:“爱人。”很多学者指出,仁爱不是无差异的爱,而是所谓爱有差等。但也有不少人坚持认为仁的原那么在于博爱。颜渊也曾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解释同样颇具争议,但至少指示了礼的重要性。不过,孔子也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根据仁的原那么,人将自然的血缘亲情发散强化,推己及人,由近而远,与众人和睦相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孝,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当仲弓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孔子告诉子贡可以一生奉行的恕。恕是一个根本原那么,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明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城关三小校本教材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异,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近百年

文档评论(0)

展翅高飞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