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铸造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全市铸造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市铸造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市铸造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和影响铸造业健康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充分把握未来国际国内铸造业发展的趋势,促进全市铸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按照市委安排,近期,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中小企业局、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铸造协会等组成联合课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和部分重点铸造企业,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我市

铸造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铸造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冶铸业是晋城的传统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历史轨迹大致可划分为

四个时期:

原始积累期。晋城冶铸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开始使用皮囊鼓风炼铁,并能生产多种铁农具和矛、刀、剑等多种兵器;汉朝时,随着低温炼钢法的发明和推广,古代泽州的冶铁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北齐、隋唐时期,全国共设有7个铸铁局,其中泽州就有2个;宋代时,泽州成为冶炼业的集中地和全国的主要产铁地区之一,涌现大批能工巧匠,因手工业发达而闻名的“九头十八匠”,从侧面映衬出当时的辉煌;明清时期,是晋城古代冶铸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随着“地下土圆炉”冶炼法取代长期沿用的“坩埚熔炼法”,泽州冶炼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束了只能冶炼白口铁的历史,成为全国13个“冶炼

所”之一,年产生铁达到5万吨。铸造也形成一定规模,阳城的犁镜享誉国内外,

泽州境内的大阳镇被誉为“九州针都”,该镇生产的“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清末至民国初,晋城的冶铸业虽然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

冲击,但铸铁件产量仍一度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

现代奠基期。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形势下,

晋城的冶铸业快速发展,创造性地发明了用当地的无烟煤与原矿石直接炼铁的“白煤炼铁法”,炼出了较为优质的生铁,被专家誉为“突破古今中外炼铁的陈规,揭开了我国炼铁史上新的一页”。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以晋城钢铁厂平炉炼钢设备投产为标志,结束了晋城有铁无钢的历史。与此同时,随着全国工业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家庭手工作坊式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消亡,具有工业化雏形的生铁加工铸造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市共有高炉33座,生铁产量为18.8

万吨,钢产量为1.2万吨,铸铁管产量达到2.3万吨。

粗放增长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晋城市靠自然资源起步,发挥传统冶铸技术优势,冶铸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发展的水平。伴随着宏观经济

形势的变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该时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迅速释放,以乡村集体为投资主体,以“一脚蹬”为主的小冶炼和以手工砂模铸管为主的小铸造快速发展。到1985年,

土高炉发展到1500座,年产生铁57.5万吨,各类铸件7.6万吨。

2.高速扩张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受当时短缺经济的

影响,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有水快流”的产业政策和极度宽

松的金融政策推动下,晋城冶铸业超常规发展,国有、二轻、集体、私营、混合五个轮子一起转,大小高炉一起上,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也催生了一批如南村、巴公、大阳、马村等铸造重镇。到1995年底,全市小高炉发展到2354座,生铁总产量突破40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铸造企业发展到350多家,

年产各类铸件137万吨。

3.治理整顿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后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晋城的冶铸业开始出现无序竞争、污染严重等问题。1996年,市委、市政府从促进冶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小、改中、建大”的整治改造决策,出台了一序列政策。从1997年至1999年,先后取缔淘汰6—8立方小高炉733座,关停工艺落后、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铸造企业200多家,先后投入技改资金近4亿元,改造8立方以上高炉370多座,提高了高炉单体容积和技术水平。到

2000年,全市生铁产量完成300万吨,各类铸件产量达到108万吨。

4.改造提高阶段(从2000年到2012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200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冶铸业上档升级的若干政策规定》,作出了“关小、建大、抓示范”的指导方针,晋城冶铸业进入了一个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新时期。2001年,晋城市第一座179立方高炉在巴公东方铁厂建成投产,泫氏、晨晖、汉通、小笠原、金工、清慧等一批球墨铸铁管、精密铸造和汽车零部件企业脱颖而出,标志着晋城市开始从传统冶铸业向现代冶铸业迈进。2003

文档评论(0)

zhanghaoyu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