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共57张PPT).ppt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共57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一)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平面固定后,同卫星取样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有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

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

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

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

洋气象图”。;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

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

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

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

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

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

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没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

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

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二)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

文档评论(0)

134****43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