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和土地退化的防治.ppt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森林病虫害和土地退化的防治

汇报人:

2024-02-02

目录

contents

森林病虫害概述

土地退化现状及成因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方法

土地退化治理技术与模式

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保障与公众参与机制

01

森林病虫害概述

森林病虫害是指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草害等生物灾害。

根据病原生物的不同,森林病虫害可分为病害和虫害两大类。病害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虫害则主要由昆虫、螨类等造成。

分类

定义

危害程度

森林病虫害可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枯死、林分质量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

影响

森林病虫害不仅影响林业生产,还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如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异常、土地退化等。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林木种类及经营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高温高湿、土壤贫瘠、树种单一、经营管理不善等都可能诱发森林病虫害。

发生原因

森林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风、雨、昆虫、鸟类、人为活动等。其中,人为活动如苗木调运、木材加工等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传播途径

02

土地退化现状及成因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质量下降或土地生产能力丧失的过程,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肥力下降、荒漠化、石漠化等现象。

定义

根据退化原因和表现形式,土地退化可分为水土流失型、盐碱化型、沙化型、石漠化型、污染型等多种类型。

类型

全球现状

全球范围内,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荒漠化、沙尘暴、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我国现状

我国土地退化问题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南方石漠化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自然因素

01

自然因素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人为因素

02

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壤侵蚀、盐碱化、沙化、石漠化等问题。

主要驱动因素

03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从而加剧了土地退化问题。

03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方法

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林木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营林措施

生态调控

预测预报

保护和利用天敌,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能力。

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03

02

01

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有环保、持效期长等优点。

微生物制剂

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如寄生蜂、捕食螨等,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天敌昆虫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如Bt制剂、阿维菌素等,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安全。

生物农药

药剂筛选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优先使用水溶性、环保型药剂。

使用规范

严格遵守药剂使用浓度、使用方法、使用时期等规定,避免滥用和误用。

安全防护

加强施药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减少药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04

土地退化治理技术与模式

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通透性。

土壤结构改良

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有机肥施用

针对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采取施用石灰、石膏等调节剂,中和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适宜性。

土壤酸碱度调节

植被恢复与重建

针对退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和重建植被,提高土地生态功能。

坡耕地治理

采取梯田、地埂、水平沟等水土保持措施,减缓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保水保土能力。

水源涵养林建设

在重要水源地周边,营造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

1

2

3

推广“猪-沼-果”、“稻鸭共育”、“林草复合经营”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农业模式

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循环农业模式

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绿色农产品生产

05

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

03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等要素,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01

病虫害种类与分布监测

针对森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建立长期、系统的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

0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umiwen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