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黏虫与玉米螟.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玉米黏虫;(一)为害特点

黏虫又称剃枝虫、行军虫,是一种以为害粮食作物和牧草的多食性、迁移性、暴发性大害虫。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孵化后3龄前的幼虫多集中在叶片上取食,可将幼苗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大发生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而在暴发生年份,幼虫成群结队迁移时,几乎所有绿色作物被掠食一空,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二)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7~20mm,翅展36~45mm,淡黄褐至淡灰褐色,触角丝状,前翅环形纹圆形,

中室下角处有一小白点,后翅正面暗褐,反面淡褐,缘毛白色。由翅尖向斜后方有1条暗色条纹。雄蛾较小,体色较深,其尾端经挤压后,可伸出1对鳃盖形的抱握器,抱握器顶端具1长刺,这一特征是别于其他近似种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产卵器。;(二)形态识别

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表面有网状脊纹,孵化前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幼虫6龄,体长35mm左右,体色变化很大,密度小时,4龄以上幼虫多呈淡黄褐至黄绿色不等,密度大时,多为灰黑至黑色。头黄褐至红褐色。有暗色网纹,沿蜕裂线有黑褐色纵纹,似“八”字形,;(二)形态识别

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2条红褐色纵条纹,近背面较宽,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纹。腹面污黄色,腹足外侧具有黑褐色斑。如红褐色,长20mm,第5~7腹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脊状隆起,上具刻点,横列成行,腹末有尾刺3对。;(三)发生规律

成虫飞翔力强,有迁飞的习性,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液有很强的趋性。成虫产卵部位趋向于黄枯叶片。产卵时分泌黏液,使叶片卷成条状,常将卵黏包住,以致不易看见。黏虫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和干旱的害虫,高温低湿不利干成中产卵,发育、但雨水多,混度过大,也可控制黏虫发生,案植,多雨,灌溉条件好。生长茂盛的水稻、小麦、谷子,或荒草多、大的玉米、高梁地,黏虫发生量就多。小麦、玉米套种,有利于黏虫的转移为害,发生较重。;(四)防治方法

冬季和早春结合积肥,彻底铲除田埂、田边、沟边、塘边、地边的杂草,消灭部分在杂草中越冬的黏虫,减少虫源。

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产期的玉米连片栽种,避免不同品种的“插花”栽培。

合理用肥,施足基肥,及时追肥,避免偏施氯肥,防止贪青迟熟。

科学管水,浅水勤灌,避免深水浸灌,长期积水,适时晒田,可起到抑制黏虫为害、增加产量的作用。;(四)防治方法

从黏虫成虫羽化初期开始,用糖醋液或黑光灯或枯草把可大面积诱杀成虫或诱卵灭卵。

采用毒液诱杀成虫,其药液配比为糖:酒:醋:水=1:1:3:10,加总量10%的杀虫丹,可以作盆诱或把毒液喷在草把上诱集成虫。;在玉米、高梁苗期百株有幼虫20~30头,或玉米生长中后期百株有幼虫50~100头时,就应施药防治。可用下列药剂:‘

90%敌百虫晶体100~120g/亩;

25%灭幼脲悬浮剂10-20ml/亩;

5%S-氰戊菊酯乳油15~20ml/亩;

2.5%氯氟氰菊能乳油12-20m1/亩。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