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衡水金卷】2018届高三四省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doc

【完整版】【衡水金卷】2018届高三四省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NUMPAGES

1.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

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

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

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

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

2.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缺乏,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认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3.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表达和评价:

唐太宗形象

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王夫之

这反映出

A.历史表达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表达的差异性提醒历史本质

4.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视,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表达了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B.保证了审讯结果的公平公正

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进步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5.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成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抗

6.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根底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7.1937年9月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抗战是持久战,在得最后成功,非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小胜缺乏喜,小败缺乏忧,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准备。〞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陈诚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B.因淞沪会战的失败认识到持久战必要性

C.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处于优势

D.国民政府早已做好了进展持久战的准备

8.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立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国民经济建立支出领域

比上一年增长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

47.31%

燃料工业

84.56%

地质勘测

611.46%

建筑工程

204.14%

铁路

88.93%

农业

61.44%

林业

128.38%

总支出

41.68%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是顺利进展三大改造的经济根底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为一五方案的施行提供财政保障

9.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说“假如君主自己承受法律的拘谨,这是一个与统治者的尊严相称的说法,因为甚至我们的权威都以法律的权威为根据〞。这说明当时罗马统治者遵从

A.君权神授

B.法律至上

C.君权至上

D.天赋人权

10.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方案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场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存在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总统权利高于司法权利

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11.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买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方案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方案原那么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权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方案经济体制

C.疑心与否认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12.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展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方案做出回应……美国的方案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

文档评论(0)

有志者事竟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416315100005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