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师大版三角形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pdf

2022北师大版三角形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2北师大版三角形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

(精选3篇)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根据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度,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

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逐渐由实验过渡到论证。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化

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

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

合作交流。

一、自主预习

二、回顾课本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2、那么如何证明此命题是真命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一结论的

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回忆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

①画图

②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

③分析、探究证明方法。

4、要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观察图形,三个角间没什么关系,能不

能象前面那样,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呢?拼成什么样的角呢?

①平角,②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5、要把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上述两种角,就要在原图形上添加一些线,

这些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常画成虚线,添辅助线是解决问题

的重要思想方法。如何把三个角转化为平角或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呢?

①如图1,延长BC得到一平角BCD,然后以CA为一边,在△ABC的外部画

A。

②如图1,延长BC,过C作CE∥AB

③如图2,过A作DE∥AB

④如图3,在BC边上任取一点P,作PR∥AB,PQ∥AC。

三、巩固练习

四、学习小结:

(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证明一》,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

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而前几册对有关几何结论都曾进行过简单的说理,

__内容则严格给出这些结论的证明,并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及书写表

达格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则是对前几节证明的自然延续。此外,

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逻辑推理、问题思考、组内及组间交流、动手

实践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就

感及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以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讨论。

三、说学校及学生现实情况

我校是蓝田县一所普通初中,四面非山即岭,距蓝田县城四十里之遥。但

由于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大力支持,学校有远程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师生提供了

良好的学习硬件环境。我校学生几乎全部来自本镇农村,而我所教授的八年级

四班学生,大多家庭贫苦,所以学习认真踏实,有强烈的求知欲;此外,善于

钻研是他们的特点,并且,有较强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直入主题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开始,而一个成功的引入,可使学生

破除畏难心理,对知识在短时间内产生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变得

顺理成章。我的具体做法是:简单回忆旧知识,“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轻松做答,我肯定之后紧接着说:“本节课就是用证明的方

文档评论(0)

138****86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