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ocx

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良种对肉牛业发展的贡献率达40%,为牛肉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而科技创新是引领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该文立足“十四五”面向“十五五”,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肉牛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在重大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等领域的重点方向,为加强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战略部署,提升我国肉牛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种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肉牛种业;科技创新;现状与趋势

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肉牛存栏9817万头,出栏4707万头,牛肉产量约698万吨,消费量达9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随着消费和生产缺口的拉开,2021年我国牛肉进口量达到233万吨,几乎是美国进口量的2倍,一跃成为世界牛肉第一大进口国。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研究表明,2030年我国牛肉消费量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如果没有明显的技术进步,我国牛肉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增长。

良种对肉牛业发展的贡献率达40%,为牛肉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自2011年《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以来,我国肉牛种业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国际肉牛种业强国,我们仍存在许多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一是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顶天立地”的品种少;二是肉牛育种数据库基础性建设薄弱;三是精准高效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地方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不足;五是肉牛联合育种机制仍需要探索。面对这些“卡脖子”问题,科技创新是引领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指示精神,该文立足“十四五”面向“十五五”,准确把握肉牛种业领域的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肉牛种业科技创新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新品种培育能力提升等方面内容。同时,该文也为加强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战略部署,提升我国肉牛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肉牛种业基础研究现状

1.1牛基因组学研究

2009年,由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共计25个国家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了第一个以海福特牛为样品的牛基因组序列,正式拉开了牛基因组学研究的序幕。随后瘤牛、牦牛、水牛等不同牛属不同品种的参考基因组相继组装完成(见表1)。这些牛参考基因组的发布,为研究人员挖掘鉴定与牛生长发育、胴体、肉质和抗病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牛基因组图谱。正如澳大利亚联邦生物信息研究带头人达尔利姆普勒博士所说:“希望牛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能够有助于培育出肉质更好或产奶量更多的新品种牛”。

表1国内外牛基因组组装研究进展

我国在牛基因组方面的研究也紧跟国际前沿,2012年兰州大学组装了首个家牦牛的基因组[1],2021年又以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组装了目前为止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家牦牛基因组,其ContigN50长度达到44.72Mb,也是目前最高质量的反刍动物基因组。牦牛高质量基因组的完成,不仅有助于揭示牦牛产奶、产肉等重要经济性状以及其高原适应性的重要遗传机制,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类所出现的各种高原不适症,促进对缺氧相关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2]。此外,2016年四川大学组装了欧洲野牛基因组[3];2019年华大基因和西北工业大学分别组装孟加拉水牛、非洲水牛的基因组序列,为深入了解水牛这一物种的起源、驯化过程及其品种选育等奠定重要的遗传学基础[4]。2017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分别组装了独龙牛全基因组组装序列,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揭示了独龙牛的起源与系统地位问题,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以及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对我国地方牛种质资源的优异种质和基因精准鉴定具有重要意义[5]。

1.2牛泛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三代测序组装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的陆续发布,以及大规模重测序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的广泛进行,研究人员发现来自单一个体的参考基因组远不能涵盖整个物种的所有遗传序列,因此泛基因组的概念应运而生。2021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发布了OriginalBraunvich牛品种的基因组组装,并利用已发表的普通牛(海福特、安格斯、高地牛)、瘤牛(婆罗门牛)和牦牛基因组,构建了牛亚科物种第一个图结构泛基因组。与参考基因组(ARS-UCD1.2)相比,检测到超过7000万个碱基缺失,包括参与免疫反应和调节的基因[6]。在2022年5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美国农业部动物基因组学和改良实验室以瑞士褐牛的品种内杂交、内洛尔牛和瑞士褐牛的亚种间杂交、印度野牛和皮埃蒙特牛的种间杂交的后代中构建了单倍型分型基因组,结果表明在增加

文档评论(0)

150****5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分享知识,传播快乐!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3月19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