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3.9说“木叶”.pdf

高中语文新教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3.9说“木叶”.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全文大意,积累本文的诗词名句。

2.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理

解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3.学习本文赏析诗歌语言精微之处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

新诗集《夜》。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

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

些。”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

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20

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

材流传至今。

主要作品有诗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

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

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

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

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

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

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

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

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

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资料链接

君子如玉,谦逊之风

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

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

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

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

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

课文探究

1.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①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

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

“落木”。

②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

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2.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

诗歌创作是用形象思维,不是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

准确,符合逻辑,但是于形象的创造无助;“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

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创造。

3.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

①“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高木”有落叶的景况。

②在意境上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

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

象以外去。

5.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

“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

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

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

6.“木”除了有落叶的暗示,还有什么暗示?作者是如

何论述“木叶”的形象特点的?

①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②作者先论述“木”的普遍性: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然后从这一普遍性对“木”作为“树”的形象的左右作用,总结出“木

叶”的形象特点: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最后引用诗句说明“木叶”这一形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7.“落叶”“黄

文档评论(0)

初中高中试题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初高中试题资料大全,欢迎下载使用!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